个人觉得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买新衣服,买好吃的,除夕之夜放鞭炮,就开始拜年,我们老家那里就有种习惯,见了长辈要磕头,长辈给小孩儿糖,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平时都买新衣服,吃好的合,喝好的,跟过不过年都一样。有的人为了在外拼搏工作,不能回家,家里的人越来越少,感觉就没有过年的气氛也没有年味儿。
有人说,经济变好了,年味越来越淡了。以前过年时吃不完的零食,而如今随时可以满足;以前往往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而如今我们随时可以穿新衣;以前的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总有说不完的话,而如今总有人捧着手机默默无闻,欢声笑语成了点赞,彼此的交流却成了朋友圈里的评论。
我们小时候一年能吃几回肉?太少了,甚至一年吃不上一回排骨。我记得有一年我捡到了一张肉票,对于我家来说,这极大的改善了年关的难度。现在的孩子基本不存在缺肉吃的情况吧!其他的食物,也是不缺,可以说,过不过年吃的都可以是饺子,谁还会盼着过年“改善生活”呢?
以前都是平房大院,邻里街坊拜个年,互访一下其乐融融,现在楼房对面家的情况都不了解,门一关,私密有了。情感关系淡了,送春联等春节习俗也因为住房条件的改善,少了许多。大家不时在一起讨论小年到正月十五各天的习俗,现在关门自己过日子,习俗讲究自然少了许多。
以前过年最隆重的事情,就是有可能穿新衣服了。这对于我们这些80后说是一个很大的福利,再往上一点的70后,穿亲戚朋友大孩子退下的旧衣服都很正常,一条裤子往下接好几节的时候也持续了很久。现在孩子可是不缺衣服,所以这一方面对于过年的喜悦,减淡了很多。
那时候过年,除了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穿新衣服,去七大姑、八大姨家拜年,拿压岁钱,得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点心,还有中国传统的新年大戏,什么踩高跷、舞龙头、舞狮子、跑旱船、猴戏、传统戏等等,那时候新年的活动丰富多彩,非常有趣,记忆犹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