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工匠精神”这个带着古早味的字眼开始闯入大众视野,一部分人的情怀被唤醒了。
做一名合格的兼具理想主义的情怀者,你需要对细节偏执,对产品严苛,对瑕疵零容忍——当然这一切得先说出来。不说出来,怎么掩盖力所不能及的技术缺陷呢?
情怀的另一个特征是强调时间。比如“寻遍了所有的XX,只为找到最完美的一个XX”,比如“一个边角料打磨了一万次”,“蛰居三年只为一把勺子”,“耗费一生只为打造一把椅子”别人问起来,你就说“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
混迹职场,有人学会了不动声色地在朋友圈晒加班;有人学会花样写总结,把平淡无奇掰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人学会在茶水间发出刻意压低音量却吐字清晰的牢骚;有人掌握在迟到前最后一分钟打卡的新技能;有人熟练地把同一个模板套进100个PPT……
他们一边职场规则中玩儿的如鱼得水,一边感慨自己本不应该属于这片被污染了的水域。张口闭口“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逃离北上广”,郑重其事地在新开的日程本上写下“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皱纹、白发、皮肤松弛、体力下降.....这是很多人对中年危机到来最直观的感知。加上人到中年,开始经历亲人离开,对生死产生切肤之痛。正是出于对死亡不期而遇的恐惧,健身作为一门新宗教也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如果你低头看见腰间三斤赘肉蒙蔽了一切视线,那么皈依健身这门宗教吧:长跑、plunk、举铁、练一身马甲线和人鱼线……健身有100种方法让你暂时忘记中年危机的恐惧,以一种时髦和体面的方式。
“90后万岁!未来属于年轻人!”
“对不起,我现在只选择跟年轻人交流。”曾经作为孜孜不倦给年轻人做导师的60后李开复,在复出时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朋友”这一新身份;
“未来一定是年轻人的世界,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另一位60后俞敏洪说。“如果我死的那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从0到1》的作者、Paypal 创始人 Peter Thiel 刚过50岁不久,他早已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长生不老”。除了向研究抗衰老的创业公司投了上千万美元,最后他甚至通过把年轻人的血液输进体内的方式,意图达到“返老还童”的目的。
他们也曾是被“亲”“么么哒”裹挟的人,热衷于令这些生命力宛如白色垃圾的网络流行语重唤新生,他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吓死宝宝了”、“然并卵”,为流行文化也是为自己续命,实在是一种吊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