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潍坊。在外上了几年学,六年后回到家乡明显感觉到方言使用率的降低,一方面我觉得很文明,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是某种文化的缺席。尤其是有很多老人在街上讲的一些方言,我差不多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我也没听过的词语,还要回家问爸妈,他们也说现在说土话的越来越少了,很多原来正宗的潍县土话放在现在听的话没几个人能完全理解。
家乡南宁。在外漂泊十年后回到家乡明显感受到方言的使用率降低,一方面自己觉得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是本土语言的流失,也是某种文化的缺席。尤其是很多老一辈的人在街上讲的一些方言,自己差不多都能听懂,有些是有趣而增添生活乐趣的词语,也有很多是自己一时听不出是什么意思的,会回到家问爸妈,一起当做饭后闲谈的乐趣。
爸妈他们也说现在讲当地本土方言的话越来越少了,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老家好多都是带着小孩进城务工,普通话也越来越普遍,很多小一辈的孩子都听不懂土话了,也与老一辈有了沟通障碍,只能用彼此的微笑来表达爱意。这种现象也挺让人恐慌的,虽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教育文化程度的提高,可是家乡的本土方言也流失得越来越重了。
其实不只是方言词语,我身边的很多同样来自济南的小伙伴连济南话都不怎么会说了。中国地广博深,汉语和少数民族语的方言众多,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除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外,地区和地区之间缺少交流,因此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很多词语现在几乎都不再使用了,因为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用方言解释会有不同的意思,为了避免误会,一般会避免方言交流。而且方言的精髓在于语调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的方言语调已经不太标准了。
可白说这,喷起来,一肚子泪,从小在洛阳上学。回到老家,人家说啥子,我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了,尬的很,只能跟人家说你说啥,人家就会说,那谁谁谁,不会说咱们这儿的话了,亏得在一个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