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受,却无力改变。我弟,十岁的小屁孩,和我,和我爸妈交流都用普通话,只有和我爷爷奶奶说话才用家乡话,那个话说的,我听着贼别扭,真的一点都不像,感觉就是强凹出来的。我,小时候离开家去外地上了四年学,说是外地,其实也就是隔壁县。回来之后,好多词都不会说不会讲了,有时候我爷爷奶奶让我拿个东西,我完全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我爸,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四十多岁了没出去过,可我现在听着他说家里话,我能感觉的出来,那个味道完全不对。我能有什么办法呢?我改变不了啊,有时候想起来,真的怪难受的。
语言发展自然有其规律存在,这有什么好说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到广阔的天地,当然也会受其影响。普通话既然作为官方语言,那么就没有坚守方言的必要,这样也会方便交流。这跟古汉语渐渐演变不是一个道理吗,今人与古人的白话差别更大,怎么也没人问啥看法。归根结底就是想多了,并不是所有流传下来的就是精华,就算是精华也会变化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家乡的方言是客家话,但是我身边说的正宗的我没听过几个,大部分都跟普通话同音了,很多我这个年纪的,都是客家话加普通话来讲的。个人认为家乡话也很重要的,有特色嘛。前段时间在班里老师玩了个小游戏,就是派学生来讲自己的家乡话,听了很多,也觉得蛮有趣的。如果以后只剩下普通话,我觉得很单一,没意思。
很正常。时代发展。从前人们活动范围就那么大,即使东北人听不懂海南话没啥关系,本来两个地方的人就没啥机会交流,现在交通方便,所以语言就要互相能够基本听懂。而且对于一些旧有事物的逝去,没必要太惋惜,古时候很多东西都失传了,也没见现在生活过的多差。尽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保护传承下去就够了。
方言也是国粹,也需要被保护。尤其是南方某些地方,十里不同音,每个村落说的话都大相径庭。当一个村子因为城市的扩张拆迁时,这个村里的方言,也随之消失了。这是最可怕的,比什么上海话,潮汕话的消失还要可怕,因为说的人太少了。
我觉得方言是乡愁的一部分,是家乡烙在一个人精神上的印记,一个人无论在哪,听到家乡话就会觉得亲切。这是一种故乡的归属感。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人的受教育程度也增高,说普通话的多了,说方言的就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