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凌晨四点半,雷军只睡四小时,阶级固化,穷人难翻身,年入百万是穷人,中产阶级地位脆弱,一年读完五百本书,谁谁谁会八国语言,谁谁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个学渣复习两个月考入北大,美女学霸20岁考上常春藤名校博士,谁谁谁业余时间创业年入百万,过度严格的时间管理和任务清单,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什么CBD白领挣不过卖鸡蛋灌饼的文盲大妈,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一会儿说网店红利过了一会儿说实体店将走向灭亡一会儿自媒体红利过了,AI将取代某某某职业以后会出现无用阶级。
在某栋商业大厦中,A君向B君提出发问,A君:不知道F4是什麽呢?(原来问题是指4楼开的是什麽商楼或公司)B君:F4是台湾某队音乐组合,以上B君把原来A君所指的问题 偷了过来,同时把他换改了另一个可行,同时正确的答案,当中虽然可以指A君的问题问得不够清晰而引起B君问非所答的情况,但在同时 同一的问题被引到另一种不同,甚至无关的情况 亦是偷换概念的手法之一。
比如老师:“今天我们来温习昨天教的减法。比如说,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回答是十分愚蠢的,因为老师问的“结果怎样”很明显是“苹果还剩下多少”的意思,属于数量关系的范畴,可是孩子却把它转移到未经哥哥允许拿走了他的苹果的生活逻辑关系上去了。
我知道这个例子,小文:“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小星:“应该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 小文:“他们都不会”,小聪:“你会”? 大文把小明的概念偷换成:“孩子们不应该在大街上乱跑,所以要把他们关起来”,小聪把“他 们”的争议偷换到小明身上,从而回避了争议的重点。
比如有好多人偷换概念,认为地铁电梯是“老弱病残孕及大件行李优先使用”,所以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坐电梯就是违背了地铁文明出行规范,没资格出来评价电梯里骂人的老人,所以在部分人的眼里,某些群体的“优先”权就意味着别人不能用?
对那些被偷换概念的例子有很多,就是你去买车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个二手车当做新车来卖,他说这个同样也是新车,这个叫做准新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