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年年中的时候来澳洲,2017年年中的时候第一次回国。说说我不在国内的这一年,我所感受到的变化。航班飞香港,在香港待了两天,我记得上一次在香港购物主要还是靠刷银联卡的,这一次不管是万宁屈臣氏这样的大连锁,还是街边小店,收银台都有了支付宝微信二维码,我习惯性拿出银行卡的时候,店员还会温馨提醒,现在微信付款可以领红包哟,一块几毛也是钱,何乐而不为呢。过了海关到了深圳,我还是想当然地拿着100整钞到旁边的便利店买了支水,我以为买地铁票还是需要零钱的。然后走到售票区就发现有一台手机支付专用售票机,扫扫二维码就行了,还有可能又可以摇一摇呢。尴尬地把我的零钱塞回包里。出了地铁口,然后就被满大街停着的黄的蓝的红的自行车壮观景象给震惊了。我发誓一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这些的。虽然这期间听说共享单车多红火,但亲眼见到的时候,我还是脑补了一下,这三百多天里,这无数辆单车是怎样从无到有,快速地成为了现在人们理所当然的出行方式的。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
我来说说第一次出国的感受,个人旅游,去的韩国首尔。总体感受:建筑这一块,作为韩国的首都,看起来没有中国大陆随便一个一线城市这么繁华,没有很多高楼耸立,多层、小高层居多,外观显旧,和韩剧里一样,很多房子在小斜坡上。素质这一块,就我所见,韩国素质普遍比中国高,在韩国街道很少看得到垃圾桶,但是路面也没有什么垃圾,有的话也不能确定是不是韩国人自己丢的。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所以他们开车相对比较快,不用担心突然跑出来行人或者电瓶车。公正场所讲话声音普遍较低。地铁上有特殊人群专用座位,即使没有特殊人群坐,年轻人宁愿站着也不会去坐。在马路上很少有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的习惯,除了冰淇凌。便利店一般都会有开水供应和座位,垃圾桶都会分为三类:汤水分离,瓶瓶罐罐,普通垃圾。路上行驶的车辆基本是礼让行人,很少很少有人按喇叭,有的话,也不会长按这种,就轻轻一下。
为了孩子能进常春藤的大学留学,曾经多次往返美国和中国,在美国旅居最长时间约半年,先后参观过哈佛、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滨夕法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美国的大学基本无围墙,游客和居民随意进出大学内。不但是大学,在美国不管是商场或公司机构甚至市政大楼,包括居民住宅区无围墙,无防盗栏杆,无防盗网,更无晒衣服的五彩飘飘的景观。假如,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乡镇农村能找到一处无围墙栏杆、无防盗网的建筑物,找到一个无晒衣服的住宅楼的时候,那就是中国复兴之时。所以,中国的复兴道路还是很漫长的,祖国仍需努力。
我儿子2014年通过技术移民去澳洲,因为不适应,2016年又回国,放弃移民了。说说他的感受。首先,澳洲安静,干净,优美,仅限于环境。中国人偶尔去旅游还可以,时间长了就有诸多不适应,比如想吃碗面条,不可能跑几步就有,得开车去,又贵又不好吃。快递肯定是没有,要买个东西非得亲自去超市。澳洲生活节奏慢,办个银行卡需要一个月。澳洲土著歧视外来移民。这些都是中国人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儿子回国之后,再也没有了“诗和远方”,老老实实在国内做事了 。
14年去美国工作了半年,最大的感受是在国外的时候时间好多好多,下班后有好多时间可以支配,回来后感觉总是在忙忙碌碌!试图分析过原因:洗衣服,在美国衣服脏了放洗衣机然后放烘干机然后拿出来放衣柜;在国内,放洗衣机,晾衣服,收衣服,放衣柜;感觉在那边节约时间;午休,在美国大家都不中午睡觉休息好神奇;在国内大家好像都要午休;感觉在那边节约时间;晚上活动,在美国晚上不敢出去;在国内,晚上可以随便安排;感觉总在家,觉得比较闲。
回到广州,出了地铁口,然后就被满大街停着的黄的蓝的红的自行车壮观景象给震惊了。我发誓一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还没有这些的。虽然这期间听说共享单车多红火,但亲眼见到的时候,我还是脑补了一下,这三百多天里,这无数辆单车是怎样从无到有,突然出现,聚集然后如此快速地成为了现在人们理所当然的出行方式的。令人震惊的中国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