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从学校毕业出来,一直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了,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刚开始出来,没女朋友没结婚,那是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想家的时候,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把所有的想念和担心都写在信里面,传给远方的爸妈。时间再往后推,有了电话和手机,每当过节了,都会打个电话回去,在电话里感受一下过节的气氛,问问爸妈做了什么好吃的,然后回味一下当年的味道。再后来,结婚了,生了小孩留给爸妈带,此时爸妈也上了岁数了,身体又不太好,还要帮我们带小孩,基本上每天都要打电话或视频,人在外面,心却在家里,放心不下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娃,每当看到父母苍老的容颜和孩子期待的眼神,心里都是说不出来的愧疚。
想家的时候就打开相册看看家人的照片,想想家人的笑脸,也想想长辈们的病痛和艰难,自己默默流两滴眼泪埋头继续拼命吧。毕竟也不能想家了就冲回家。静下来想想,也只有自己够优秀了,才能让家人感到骄傲,让他们不用为我担心和挂念。年轻的时候每天更努力多做一点,节假日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回去看看家人,看看长辈,跟他们唠唠嗑,跟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看到家人们在我身边笑的时候,才是我最脆弱的,最控制不住想哭时候。所以每次想家都是我更向前进,更加拼命活下去的动力。我想也只有先自我完成了,才是对家人最好的不辜负。
一个人在深圳漂泊了几年,夜深人静时总是难免想家。有时候总有一种放下一切,直接回家的冲动,但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我还是一事无成,不能就这么回家。有时候跟父母视频,看着爸爸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妈妈脸上的皱纹也更加明显。心中的愧疚便越发强烈。老天,我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之前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会打个电话回去,跟家里诉苦。现在打电话都是说有多好多好,就怕家里人担心。
以前上学前,想着要离家远点,脱离父母的掌控;上了学之后,当然也想着回家,不过倒没感觉寂寞,平时跟家里有电话联系,以前五一放5天假吧,我都会回家,返校时父亲会送一段路。在学校时,上下课或者外出都有同学室友结伴一起,再或者自己泡图书馆借书看,做家教兼职等,多交聊得来的朋友或让自己忙起来就不会寂寞了。
想家的时候肯定是给家里面打电话,现在这个视频有手机可以直接视频可以看到家里面!相比起十几年前只有电话的时候,那时候是真的不方便,全靠写信,现在网络发达的时候没事,再打打电话,视频,还是比较好的!想家的时候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因为父母的爱是大于一切,天下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
从离开家上学那会起,想家的时候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一般一个星期有三次左右,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2年了。近年呢,随着微信的普及,教会爸妈玩手机,朋友圈啦,随时晒照,语音,视频等。家里人还建立了一个群,每天都有聊天的,这也许就是科技改变生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