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过年不远了,现在大家一见面讨论的话题就是过年,年味淡了不说,从老人到小孩都烦过年,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生活好了,天天就像过年。小时候过年我记得非常清楚,跑到黄河路上的新华书店买几张喜庆的画,大人们想办法买两个猪头收拾一下煮一大盆肉。现在每天谁家不吃一次肉啊, 生活富裕了,兜里有钱了,和过去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啊!
2、年味淡了。现在为了保护环境不让放鞭炮了,春晚也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了。以前过年就是看谁家放的炮多,邻居好几家围坐在火炉边磕瓜子看春晚,现在是年三十外面冷冷清清,各家都是紧闭大门。我连着几年都没看过春晚了,也可能年纪大了,嫌吵的慌。
3、过年花销大。回家车票、给老人孩子的礼物、压岁钱等等,哪一样都少不了。国人好面子,见了小孩都要给压岁钱给少了还不行。有的小夫妻最害怕过年回家了,经济紧张啊,得还车贷房贷啊。
4、互相攀比心理严重。一年不见面了,亲戚们见了面都是互相打听,过得好点的、有权有势的讲的是眉飞色舞,条件不好的只有低着头一声不吭或以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他。严重点的夫妻回家因为攀比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
5、求人办事的又到了出血的时候。升迁、上学、求职、编制哪一项都得求人,正好利用过年这个由头拿着礼物登门,拿少了怕办不成事,拿多了万一办不成更愁人,真是里外作难啊。
随着城市化发展,大多年轻劳动力放弃在家务农,选择去城市打拼,与此同时,也在城里安了家。在商住小区里,邻居之间互不认识,很少交流,原来以宗族为纽带的关系渐渐淡化,自然少了传统的约束,大家过年也越来越简单,节日流于形式。
因为没有年味了,以前人民的生活条件不好,到年了能吃好的穿好的,还能玩好的。平时都不舍得,可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什么都不缺,平时吃的都比过年的好,需要什么马上就能买,已经失去了对年的那种期盼。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为了能买件新衣服,能吃顿肉饺子,能买个花灯笼,而如今的年是忙忙碌碌的做一桌子饭却怎么也吃不下,没有以前那种高兴和期盼,总觉得过年除了长岁外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就有了各种的攀比;还有就是过年了要七大姑,八大姨的送礼,家里的亲戚太多了,真的是每年送礼的钱都要花好多。
小时候只是无忧无虑的玩耍,并不会感到什么负担,长大以后,就有了责任,还有很多的任务需要自己去完成,这些都是过年的压力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