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时候过年无忧无虑,给长辈磕头还有零花钱,最喜欢的就是赶年集,人挤人,能买很多东西,买玩具买新衣服,还会写对联贴对联,除夕夜前几天就开始忙活年夜饭,晚上爸妈炸菜炸到半夜。年夜饭的饺子一定是在看完春节晚会的12点下锅。还会熬夜,熬通宵……小时候的过年真是正儿八经的,正月十五上花灯,捏鸭子灯,剪纸贴窗花……小时候过年满满都是年味都是回忆……长大了就冷清多了,要考虑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处理各种关系……也许等组建家庭了,人丁兴旺了,哈哈,又开始热闹了。
小时候盼着过年,过年有年钱,能穿新衣服,能放鞭炮,可以无拘无束的玩耍,他是奶奶做的一罐黄酒,它是爸爸的压岁钱,是妈妈做的好吃的,也是最想放的鞭炮。长大了,年成了一种乡愁,它一头拉着游子的心旋,一头牵着老人的期盼。说起年,清代诗人孔尚任有诗曰: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宵夜酒,倾琅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真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个人认为小时候过年,孩子们掐着指头,天天盼。穿新衣,戴新帽,吃长面,过新年。走亲戚,收红包,五角一块高兴了。今天生活富裕,天天像过年。所以把过年冲淡了。成年人过年,抢车票,要工钱,买年货,回家转。在处忙了一整年,就盼春节能团圆……现在的孩子,一年四季新衣穿。平常吃的,胜似过年。动画,电视,音乐,吹弹。上有爷爷奶奶,爸爸妈爱。要什么有什么,那还盼过年。
最大的区别是因为你长大了,想的事情多了,失去了那一份小时的乐趣和无忧无虑。小时经常玩的擦炮,而现在很多地方却禁止放炮了。小时候最爱守着电视机 一边吃饺子 一边看春晚(尤其赵本山小品)现在基本很少看,朋友圈 微博里都是各种吐槽春晚(假唱,魔术托)。以前最喜欢去亲戚家拜年,收红包,现在却更多的时间花在了朋友聚餐 喝茶打牌。
我认为小时候过年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快乐!盼望过年的心老焦急了,过年了有新衣服穿,可以看新年联欢晚会,可以和小朋友们出去疯玩!可以吃平时舍不得吃的美食。现在过年是真心的压力山大啊,过年得走亲访友,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给老人孝敬红包钱,还得做饭,做菜各种收拾卫生,成天刷碗,感觉有刷不完的碗,平时都没那么累,没有快乐可言!
很多人觉得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也是跟现实压力有关吧,小时候过年只管好吃好喝好玩的,还有压岁钱拿,跟着长辈去做客。还能放鞭炮玩烟花,买一些小玩具。无忧无虑没压力,现在过年首先就是考虑钱的问题,各个方面都是跟钱离不开关系,要孝敬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去亲戚家拜年串门要买礼物。各种人情世故都必须考虑。自己没有几天真正轻松自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