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不好吃,火锅味一点都不正。至于所谓的服务好,说件真实的事情。我第一次去海底捞,2011年7月份在北京北洼路那家。因为去的早,所以其实人并不算多,服务员好像也没有很忙的样子。中间我们点了一份面,等了将近20分钟还是没有上,我就想催一催。我先是举手示意,并且说“不好意思”,希望他们能注意到我。举了三次,无反应。于是我第四次举手的时候,高声喊了声“服务员”。一个大概30岁左右的服务员过来,到桌边第一句话不是问我们需要什么,而是说,不要叫“服务员”,举手示意就行了。这一句话让我对海底捞印象很差。我如她所说举了N次手但是木有人理我。并且我喊服务员,并没有任何歧视或者看不起的意思,这是一个职业,我不觉得在我需要服务的时候喊一声“服务员”有什么问题。
真心不觉得海底捞服务好,我怀孕的时候去吃的,那时候夏天肚子已经很明显了,我听说孕妇的话都会赠送宝宝玩具的。结果什么都没有,那时候人很多,我跑来跑去夹了好几次水果都没一个服务员帮忙。我锅底有一个要了清汤,服务员推荐可以自己做底料,我说我不会调不知道怎么调的好吃,我就差直接说让他帮我调了,结果服务员什么表示都没有。我穿的围裙,用的眼镜布,头皮筋都是我伸手跟他们要的,他们根本没说给。最后两百多两人都没吃饱,服务员给上了半盘瓜子,我嗑了挺喜欢的。都嗑完了还想吃也没好意思跟他们要,他们看我们坐着玩手机也没反应。最后我们走了,以后跟海底捞说再见。
关于“过分热情”很多顾客不去海底捞就是因为这一点,不是不喜欢,而是担心对方过于热情或者热情的某些方式自己难以接受。无法回报对方的热情,也很忐忑。中国又没有小费文化,感谢侍者,想给小费对方还会拒绝,比较尴尬。对于性格比较内敛的顾客而言,海底捞员工所能够带来的服务体验和这些顾客的需求往往不在一个位面上。这些顾客更偏好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高品质服务。总的来说,海底捞的服务带来的感动更多。加上市场又足够大,习惯海底捞文化的顾客在绝对数量上是个庞大的数字,足以支撑其的经营。
曾经入职过海底捞,只坚持了一周,很多评论说服务员喜欢帮你们下菜,其实都是规定的,还有一些菜,必须给你上调味碟,虾滑必须上丸滑味碟,脑花和血旺必须上辣椒面等等,还有一些普通的东西像什么眼镜布,皮圈,手机套,围裙,涮肉的支架,手机支架也是必须上的,如果一桌客人有一个带了眼镜,你没给他布就是你的失职,各种这样的活动,这种文化恕我消化不了!能在海底捞坚持下去的都是能人啊!
缺点太坑了!是份量少。价格高。
要一盘生菜就十片子!五块!成本才5~7毛!
一盘鸡血两块水豆腐那么大!八块!成本1块不到
汤底锅!就108起!其它另算。比吃火锅还贵!
吃一千只相当于吃一百多块的东西!
这就是海底捞。
还有各种各样套餐搭配。其实就是个大杂烩。
有海带结针金菇粉皮腐竹等等掺杂在一起。
起价二十八!加量十元起!也就一两左右!
吃肉更贵!还荤素搭配。起价三十八!也是一两!
就四五片肉!坑死了!
一直没有解决吃完火锅一身味儿的问题,对味道敏感的人,最好选择晚间去吃。这是普遍问题。等位过程中,你表示不等了,着急要走,服务员会优先安排你的桌位——这意味着,「规矩」被海底捞自己破坏。这是个别现象,但不唯一。在同业中,服务水准接近极致,好的口碑积累到一定高度,海底捞的经营者就很难产生「建设性的焦虑」,其内部也很难发生「建设性的破坏」。否定与创新,两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