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目标明确,且完全“可量化”1分之差,就是“保送”和“不保送”的区别;目标的“实现路径”相当单一――想方设法地领悟学问,且只要智力充足就一定能高歌猛进;目标完全没有“排他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属轨道”上前进――你考100,并不妨碍别人考100;别人考0分,也不会连累你考0分。如果你说“你边上都是差生,你才考那么差”,你会被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弱者。上班:目标的“实现路径”复杂多变――且极具个性化:比如,同样的致富方法,换一人就有很大几率完全不管用(大概率事件),还可能反过来“致贫”。
大家毕业以后成了上班族以后,可能比较的最多的应该是工作了,可能一个班上同学毕业以后工作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我当时大学上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学科,毕业后可以从事数学计算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可是我们班就业情况也真是各种各样的都有。有几位是做了数学老师的,也有去银行上班的,有做编程、做公务员、销售、电信联通移动、创业、国企、互联网公司的,做的最好的是去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做的最差的是嫁去山区做了农村主妇的。
高中同学里面,因为大家所上的专业很不同,所以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差别特别大的。有的同学现在再做大学讲师,有的在研究所搞科研,有创业的,有在知名互联网公司上班的,也有在沿海发达地区公司上班的,当然也还有在本地做公务员、教师、医生、银行职员的。
最基本的是我从来没有睡过一天懒觉。那时候觉得自己跟爷一样,现在跟孙子差不多。那时候吃喝不愁,整天憧憬美好未来,现在整天为吃喝奔波。
上学的时候吧,其实很轻松,每天就是接受一些东西。并把它学为自己的东西。而上班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每天通过创造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时你可以只关心学习或者过的很舒服,而毕了业,你要考虑事业,怎么样有一个好工作,才可以撑起一个家庭,如何做才能好好孝敬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