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北京,因为旅游业的缘故,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和平里的老居民告诉记者,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五元钱。
而粮店职工的繁忙和辛苦劲儿也丝毫不亚于现在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他们在居民买粮时,首先要求对方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把粮票贴在报纸上。
由于稀缺,和其他票证一样,粮票有时被人们在黑市上买卖交易,这在80年代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不过,这样的交易被称之为“投机倒把”,是列入打击对象的。
当年我们想买短缺商品时,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像现在超市里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大商场里手表和电器泛滥成灾,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
在南方一些地区,粮票被人们视为生命票,当时下发各区县的粮票都有专门的运票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每半年送到造纸厂销毁一次。
我对粮票并没有太多的记忆,我只是听父母说起过,他们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拿着粮票在粮油店领面,因为每次领面回来就可以吃饭白面馒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