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意识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才能发生改变。自动化的思维模式的不合理性是没有办法不在其他人的提醒下意识到的,这是思维的惰性也是人的惰性。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负面的影响时,就会有意识的控制、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就会带来行为模式的改变,带来情绪体验等的最终变化。要想“对抗”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不良影响,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且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并对自己的思维模式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不正确得思维,就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修正。对于自己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描述具体化的方式来调整,例如,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我一无是处”,改成“我在某件事情上没有获得成功”。
在自我了解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绕开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人的性格从出生起就开始逐渐形成,我们的性格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的就是我们的家庭。从父母对婴儿哭闹的反应,到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品格教育,童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self-identity)至关重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带着家庭的欲望而来的,无论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我们都被影响着。我认为与其摆脱,不如去了解这些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了解得越多,越能够与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告别,区分哪些是自己选择的,哪些是自己可以避免发生的。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充斥着冷漠、打骂、漠不关心,造成你在长大之后的不快乐和不自信,为了减少这种影响,我们需要主动将自己变得更好。首先,通过上学或者工作的形式,尽可能的远离原生家庭。其次,学会自己关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对自己耐心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打开自己的心扉,结交朋友,随时鼓励自己,允许自己的不美好,允许自己不断进步。
所有人都是一半成人美,一半童年伤,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需要方法,更需要勇气,你要用于面对曾经受到的伤害,接纳它,接纳那些伤害塑就得你自己,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然后合理化自己不能接纳的那部分“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种想法没有错,只是一直抱持着对原生家庭的怨恨无异于我们目前的成长。唯有接纳自己才能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当双方家庭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可以彼此各退一步,达成中间共识。比如春节放了六七天假,两家父母都非常期待能和孩子一起度过,但是两家相距非常远,怎么办呢?夫妻可以舍弃原先的开车方案,选择坐飞机来节省时间,这样就能在双方父母家分别住三天。这种折衷方式,双方在各自最初愿望的中间点上达成了共识,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学会移情式地倾听表达。所谓移情式,是指站在父母立场上,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观点,即使你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也温和的与他们展开对话。比如表达同样的意思,“您这样说,伤害了我的感情”,是不是听上去就像在指责父母?如果把主语换成“我”,说,“我觉得很难过,听到您这样说”,是不是就会让长辈好接受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