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对人口出生性别比平衡非常重视,但有个别地方政府只注重抓经济、抓钱,而忽视了这项工作,一味地强调男人们只要会挣钱、会赚钱,只要腰包里鼓了,没说用大把大把的钞票娶不到老婆的;然而娶了老婆后只要不违反计划生育,管你生男还是生女。这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我们有些地方相关部门尤其是计生部门把“生男生女一个样”只印在文件中、讲在口头上、刷在标语里、写在计划间,而没有真正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年年上报出生性比例皆是失衡,但年年还是“老套套”,其结果男孩年年都比女孩多,时间一长不陷入“光棍危机”才怪呢。原因之三,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出生性别比失衡”。君不知,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是“养了儿子放大鞭,养了女儿呕三天”,虽然到了新世纪,但重男轻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仍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甚至有个别地方个别夫妻一连生了3个女儿还偷偷躲着超生,并发誓不生一个“带把的”决不收兵。这样一来,男孩比女孩多就成了所谓的“理所当然”。当这样的人家将要面临儿子打光棍时才哭笑不得、悔不当初了。
中国男女比例失调,与计划生育的执行强度完全一致。即,强制一胎化越宽松,男女比例越平衡,强制一胎化越严厉,男女比例就越失调。计划生育最严的那几年,男女婴儿比例接近失控。百姓数千年形成的男为劳力的思维习惯并不可能一瞬间就改变,因此国家强制一胎,民间生了女儿就会去溺婴。除了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数千年来,女儿出嫁不居家,谁也不知道未来是儿子女儿都不着家的新时代。计生宣传的是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但老百姓并不相信,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信。二胎或三胎,生了女儿也照样抚养,但一胎化就不行了,一定要有个儿子,这就是一胎化下溺女婴与做b超验女则流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只要一胎化存在,这个风气始终不会改变,即便你再乐观也不行。直至一胎化结束,男女婴儿出生比例才会恢复正常状态。
针对当代数据的探讨印证了这一点:男女性别比失衡,对男女分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近200年之后!具体来说,同样是19世纪前中期男女性别比更高的地区,2011年时男性每周的工作时长更高、女性的工作时长更低;相应地,女性每周的闲暇时间和家务时间也会更长。此外,这个地区历史上的性别比每提升2个点,当地女性就业于“高阶层”行业的比例就降低1%。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长期延续呢?两位作者的答案是文化[2]。具体来说,历史上的性别比越高,当地的受访者中,赞成“男性负责赚钱,女性负责家务活和照顾小孩,这会让每个人的生活都更好”的比例就越高。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的性别失衡,可能在当地形成规范性别分工的保守文化。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这一点确实能很好地解释前面提到的当代差异。
有些老生常谈的就不说了,什么婚姻问题,社会稳定问题之类的。男人变多了,会出现什么事情。我想说的关于男女关系之间的变化。古代的时候,男性因为劳作,战争,死亡率是比较高的,而男性又是主要劳动力,因此古代看重男性,也形成了男权社会的根基。而现在,时代变了,需要体力劳动的场合少了,男性因为生育问题变多了,女权越来越盛了,原来是男性挑选女性,现在没房没车,想追求女性都不太可能。男性劳动力多了,用人单位的选择面大了,怕是也更不愿意聘用女性就职者了吧。我觉得,随着男女比例失衡,男女矛盾会越来越多,男女关系也有畸形发展的可能,而女性为了平权所采取的一些婚姻门槛,独立自强,不愿生育的举动,导致生育率下降,又有加重这一现象的可能。
让我们回顾历史!具体来说,18-19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各地流放了超过13万男犯人和近2.5万名女犯人。1830年代移民涌入前,这些犯人构成了当地居民的绝大多数。各流放地的男女比例差异十分悬殊。针对19世纪中叶的统计分析[1]显示:男女性别比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影响。首先,抬高当地女性的结婚率、降低当地男性的结婚率;其次,女性参与工作的比例降低;最后,男女比例失调,也会降低当地女性进入教育、行政、法律、医疗这四个当时的“高阶层”行业的比率。具体来说,性别比每上升大致2,女性在以上四个行业工作的比率就下降约1.5%。
答案只有一个:主动性别选择!如果一胎时候,严格计划生育可以一定程度上以制度保障性别比,使得中国性别比朝着1:1附近靠拢,那么,二胎的话,呈现了明显的异常情况。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产前诊断技术可以明确告知婴儿性别,而这对于很多人选二胎性别十分有帮助。也许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然而就在前两天,还有个产前性别的新闻据浙江经视12日报道,杭州一对夫妻求子心切,到黑诊所查B超,检查结果是腹中胎儿为女性,他们便做了引产。万万没想到,产下的竟是男婴,而引产手术也导致这位母亲以后不能再生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