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来是让人倍感温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装了多少坚强,这里都可以卸下伪装。而很多人提起这个词,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极强的控制欲。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生活轨迹去生活。“逼考公务员”“逼结婚”“逼生孩子”等等。在综艺节目《圆桌派》中,有人用父母像是制造机器人的造物者,来形容强权的父母。他们对待孩子,就像制作了一台机器人一样,希望孩子能像他们所指定好的程序完成指令的动作。一旦孩子有自主意识,想要做出背离他们的选择时,就用向孩子施压、哭闹、断绝关系等方式去逼迫孩子选择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他们大多有两个执念:“希望孩子不要重复我悲惨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好,你也一定不能比我差”。
一切不幸都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叙述,一个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有多大,许多微信公众号会发布类似的文章。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但这不是给自己不争气和抱怨的理由。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传颂孝道,百善孝为先,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就学到要孝敬父母。一个人要怀有感恩之心。为什么现在许多人,会对给了自己生命的父母产生仇视和仇恨的心理呢?仇恨,这是情绪中带着强烈的敌意,孩子形成这种情感的疏离,本质上是对于原生家庭的一种不满,这种仇视现象的产生与父母的教育和陪伴不当是有直接关系的。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是独生子女,从小家里就把他/她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处理问题时一切围着孩子转成为常态,娇惯的太过分了。孩子长大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力求上进,欲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多有所表现。但是有少部分孩子养成了专横跋扈的坏毛病,其在家的地位不是儿子或女儿,而是太上皇,向父母发号施令,父母稍有懈怠,就大发雷霆,父母怎能忍受得了,便发生争执,争执多了便升级,升级成为仇恨!
现在年轻孩子的父母,在他/她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经历过艰苦的生活,省吃俭用。但现在有些孩子少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追求享受,他/她不怪自己不好好学本领,却怪父母没本领,没有给他/她足够多的钱让其消费结婚生子,月积月累,便产生了对父母的仇恨!
就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管教不严出的错!亲子连接的纽带不紧密。快节奏的生活,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把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工作和其它方面,无暇顾及孩子。孩子过早或长时间沉迷于电子产品,特别是玩一些暴力凶残的游戏,孩子很容易分不清虚幻与现实。
我觉得是父母过于溺爱。溺爱也是一种对孩子自我成长的捆绑,剥夺了孩子积极向上发展的方向。从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一旦父母没能力给他提供支持,也不会感恩心疼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