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大学期间三次参加团体组织,三次退出,并不是人际关系不好,我跟他们都是很好的朋友,正因为是好朋友,退出才让我很痛苦,我觉得是我抛弃了他们。但又不得不退出,因为我并不喜欢在里面的感觉,团体的责任感让我觉得很不适应。要知道我只是一个年轻人,在国家引导的价值观下(都在强调担当跟责任) 在他们都在抱团的环境下 在他们都做着风风光光被大多数人承认的情况下,我自己一个人,做着跟他们不同的事情,我有多么不自信!多么痛苦!找到了《中国哲学简史》,我觉得我被承认了,那是晚上在图书馆看的,看哭了,觉得自己真委屈。然后借了书,形影不离的在书包里装了半年,那本书被我糟蹋的不成样子。去年的时候看的无问西东里边讲北大或是清华的一个教授,年轻时大学期间自己一个人一直看书想事情,身边的同学在质疑他,直到泰戈尔访华在清华演讲,他才知道原来那些大家们都曾这么彷徨过,这样的彷徨让他们变得更明确清晰,让他们变得更强。就知道了那些独自走在路上的人,他们是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
绝对是《红楼梦》,里面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这是我最佩服的。黛玉会生活,知道让紫鹃在屋外给雁子做窝,在林家吃完饭要等一大会才能吃茶,免伤脾胃,但是在贾府是吃完饭就立刻吃茶,黛玉因为谨慎改了,黛玉这么一个会生活,对感情专一的人,她甚至让宝玉和宝钗结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为了死去的黛玉出家两次,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缺点却是对感情太小性。宝钗这么一个圆滑世故,老成干练的人,她希望在所有人的心里都留下好印象,甚至照顾到赵姨娘,周姨娘,大观园里所有的婆子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宝姐姐的,但是她的“冷”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就比如说在遇见小红的对话时,心里却知道小红是一个奸邪的丫头,不能让她知道自己听到了她的对话,所以有了著名的黛玉替罪羊事件,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说宝钗拿黛玉当替罪羊这件事让人细思极恐,那么宝钗根本不可能和宝玉房里的小红有任何交集和瓜葛,甚至连凤姐的不知道小红这个人甚至名字,宝钗却知道的一清二楚,还知道小红是一个奸邪的丫头。
台湾作家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年前台湾小镇聚族而居,互相守望,民风淳朴。坚持教育子女传统文化却不守旧。全文平静诉说乡村日常生活,平淡不枯燥。最难过的是里面的大妗,早年丧夫孝敬公婆爱护小叔小姑照顾孩子,晚年丈夫携新妇平安归来。大家既高兴又难过于男人背信弃义。大妗劝公婆接纳新妇曰:我与他几年她却几十年,战时尚命者多如牛毛,回来已是最好。丈夫对大妗只有愧疚,尴尬。大妗却是最平静的一位,一切恰到好处。“人间相见唯有礼”。最后大舅携新妇台北安家,大妗不顾婆婆痛哭挽留入庵堂独居“曾发愿若他平安归来”。一生匆匆几页纸带过,幼时欢乐,少女时懵懂,新婚憧憬,丧夫痛苦,生活艰难,最后只剩一个孤灯下的身影。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在如今视角下大妗行为不可思议,但经历过战乱后的旧时女子大约只得如此。
阿来的《尘埃落定》,本来是因为高中的阅读课才读的,但后来真的是自发的去读完了这一厚本书。整本书所呈现出来的开阔厚重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认为这本书对于西藏地区而言就像《白鹿原》之于陕西。而且主人公二少爷这个人物也非常有趣,表面像是一个傻子,但他的种种行为却表现出了超出时代的预知力,反而更像是一位先知。整本书读完需要挺长一段时间,有意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
《红楼梦》这本书我全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状态看完的。且不说这本书难以梳理的人物关系,单单只是作者对人物穿衣的描写就已经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设计师。而且作者在书中描绘的场景给了我巨大的想象空间,并且后来我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里面的场景和我看书时脑海中想象的基本上相似。真心觉得曹雪芹太伟大了,思想的巨人。
让我最震惊的就是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不懂为什么坏的人还在快活,而好的人却遭受了这么多困苦。思琪说“脏有脏的快乐,想干净就太难了”。每次想起来都会让我很难过,如果思琪自尊心没有那么强就好了,再勇敢一点就不会受那么多痛苦,最后就不会落的进疯人院被人抛弃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