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是内蒙古东部的昭乌达盟,就是现在的赤峰市,我的家是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乡。从吃穿住行说起。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吃粮很紧缺,天天就是吃玉米面干粮,玉米面粥,玉米面掺树叶的蒸馍,菜就是一碟咸菜,天天都是这样的饭。穿的衣服旧不说,我穿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衣服,补丁罗着补丁。母亲为我做衣服的时候,在新裤子的屁股上打个补丁,因为屁股处最容易磨破,所以要选补上。从小就没有穿过真正的新衣服,长大了也不习惯穿新衣服,新买的衣服穿在身上特别别扭,喜欢穿旧衣服。家里的房子是车轱辘圆式的房子,山形的墙上提上几根檩子,再铺上高粱桔,抹上泥,就住的房子,这种房子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村里的人家都是这种房子,并没觉得住得不好。
我家呼伦贝尔牙克石的,小时候住道南,在四小上学,学校南面就是山,夏天中午放学就去山上玩,冬天每次上学都是一场冬季越野赛。最想念的是每年的五月端午,要去大铁桥踏青,採艾蒿,很早很早天还没亮就要起来,跟着几个发小摸黑去大桥屯东面的山上,早的话,会在哪里看日出,看晨雾从河滩上升起变成云彩飘走。
我是牧区的孩子,家里5、6口人住在一个蒙古包里,那个时代的我们很少有人家吃菜,换种说法就是压根没有菜,一年四季都是肉大米面刚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闷饭的!冬天的时候把肉冻上,夏天的时候把肉风干,每年过年都会杀一头牛8只羊,因为没有别的可吃的!
放眼望去,大草原像绿色的地毯一样,在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其中。当姥姥生火熬茶时,奶茶特有的醇香伴随着缕缕炊烟让人升腾起无限遐想。那是特有的记忆,那是草原印象。坐上勒勒车,与马儿、羊儿一起放飞梦想。
家住海拉尔东山下,都是联排的公房,家家有个小院子,院子里通常有鸡窝,门前有猪圈,窗后有菜园,有的人家后园子里有大酱缸……夏天的时候,每天都能听见山脚下的白杨林里,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顾姑!顾姑!
在草原生活,最锻炼人的除了放牧马儿羊儿,还炼就了摔跤的本领。那时,与小伙伴一起骑马牧羊、摔跤,在当时也是一项最热烈的运动,论输赢绝对是常有的事,不胜不罢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