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爱吃黏食,什么切糕,元宵,炸糕,粽子之类不到了过节应应景基本不吃,自己也没留意过为什么会这样。后来上大学老师讲到了现在的一些恐惧或习惯可能是童年经历的影响,在成功分析出了班里两个怕水的同学是因为小时候有过看到别人溺水的经历后。我开始觉得我这不吃黏食的习惯没准也与童年有关。然后就开始回忆回忆,使劲的回忆,终于回忆起来了,大概三四岁的时候,我是个特别爱哭的小姑娘(现在依然如此)那时候我妈挺烦我哭的,曾经吓唬过我,吃了元宵再哭它就会粘到肠子里,然后人就会死掉。no zuo no die啊!小朋友嘛,就被吓住了,但是又不能阻止自己哭,只能不去吃黏的东西,因为怕死啊!那时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挺大的。现在这个案例也常被我用来教育我的学生。其实学了心理学,遇到最多的就是别人问你: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现在被问烦了,回答的统一标准是:你在想,我到底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媳妇刚开始教书的时候,作为“青椒”受了不少委屈,极低的待遇,爱欺负新人的老教授,无能而讨厌的教学秘书,还有不上心学习的熊学生。那时我在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用手上的一些量表给媳妇测了一下,焦虑指数比较高。现学现用,用了一些谈话技术开导,但没起到什么作用。(看来没学明白?)后来有一天看《爱情公寓》,正好演到胡一菲即将在大学教课,感到非常紧张。曾小贤冒充学生在校内BBS上带节奏夸胡老师,让一菲重新获得自信。看完我深受启发,在一个点评老师的网站上模仿学生的语气写下一条夸奖她的评论,说她讲课风趣生动。过几天假装无意中发现了这条评论,指给她看。那是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看到她的笑脸。
被原生家庭拖进深渊的时候凭借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寻求他人的帮助一次次地重见光明。呀,超幸福的!跟原生家庭的牵扯就像打怪升级一样,我已经打赢了,游戏也可以结束了。现在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感知到好多好多的乐趣,正在慢慢培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因为学了恋爱心理学,才发现自己并不差,是因为恋爱方法不对。从此打开了我单身25年的心结。谈过一程很温暖的恋爱,虽然后来分了,但是这段感情使我可以专心做其他事了。以前我以为自己要孤独终老。
发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很大程度是和童年经历、原生家庭息息相关的。从自己开始分析,然后推己及人。开始理解周围朋友的一些“奇葩”的行为、三观,甚至生出一份悲悯之心,不会轻易去评论和指责。
讲真,学心理学以前我是个比较阴郁的人,还曾经自残过。而学了心理学以后,我并没有学会一眼看出别人的心思,但是我越来越积极,并且得到了很多幸运。心理学让我在学习治愈别人的同时治愈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