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烧成温度过高。如中温型辊棒使用温度为1000℃以内,中高温型辊棒使用温度为1200℃以内,高温辊棒使用温度为1250℃以内,如达到或超出此极限温度,辊棒中断的现象将明显增加。辊棒载重、跨度、转速的影响。当生产瓷砖或其它规格较大的制品时,产品重量越重,窑炉内宽越大(超过2.7m),辊棒跨度越大,辊棒转速越快,辊棒产生中断的几率也越大。辊棒的选型不当。生产规格为600mm×600mm以上的瓷砖产品时,最好使用Φ50mm的辊棒;生产800mm×800mm及以上产品最好使用Φ60mm或Φ65mm规格的辊棒;生产日用瓷或其它稀土原料等以匣钵或垫板形式装卸的产品,对辊棒的强度要求很高,应选用超高温型辊棒辊棒腐蚀严重。
由于辊棒在窑炉内长期运行,受到窑炉压力、窑炉气氛以及燃料腐蚀性气体的影响,辊棒使用有一定的寿命,一般使用超过两个月以上辊棒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在负荷作用下可能出现中断现象。此类断棒主要表现为断口齐整、断面疏松、断面表层带颜色等 辊棒被腐蚀导致中间断裂。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辊棒变形,从内因分析首先是辊棒的荷重软化温度偏低,如下外在因素也不可忽略:窑炉过宽。窑炉传动(2~3级传动)调试不当。悬殊的转速差容易造成辊棒变形。很多人操作窑炉时喜欢通过调快或调慢第三级传动来改变砖间距离,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因为这样做会随着第3级传动的前几支辊棒(急冷带)与砖间的打滑加大而是辊棒变形。陶瓷辊棒是一细长的陶瓷圆筒,在该陶瓷圆筒的筒壁上的两端各设有开孔,可以各是一个或各是两个。通过该开孔,结合金属片或陶瓷片,可以实现方便可靠的与轴承等配件结合,从而提高传动效率,还可以实现以齿轮传动的方式,使该陶瓷辊棒主动转动。避免陶瓷辊棒在皮带传动过程中的卡死、停转堵塞等情况的发生。
辊棒化学腐蚀破坏了辊棒的各种性能,如弹性系数、刚性、强度等,从而影响辊棒使用性能和产品的运行质量。此外,化学腐蚀导致的严重后果是辊棒的淬裂。辊棒从窑炉内被抽出放置于空气中使之自然冷却,到达某一温度时,发生了大面积自然断裂。辊棒的淬裂使得辊棒消耗量急聚增加。研究表明:陶瓷辊棒内产生的玻璃体由于随后的结晶化而产生了新的晶相,如:钙长石、钠长石、石榴石、尖晶石。玻化和结晶化产生的变化导致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使辊棒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淬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