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懒蟹”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定期换水。平时做到每隔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3〜1/2;控制水位线。不同季节,蟹 池的水位应有不同。寒冬和盛夏水位应适当提高,以保持水温恒 定;早春水位要略低,以提高水温;坚持“四定”投饵。投饵点的数量要根据水面大小和河蟹数量而定,布点应均匀;增加池中水生 植物覆盖面。面积较大的成蟹池,中间要建人工蟹岛,增加河蟹的活动和栖息场所;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增加水中的氧含量,这样才能防止“懒蟹”的产生。
懒蟹”的控制与预防如下:一是避免环境变化骤变。生产中换水前后要保持水位稳定,不宜大排大灌,每次换水量为池水1/10,避免大排大灌造成水温、水质变化过大。短时间内水位变化过大、水温变化过是“懒蟹”产生的主要原因,如遇暴风雨或干旱,应及时排水或添水,保持水位、水温的稳定。二是保持水质良好、溶氧充足。水质恶化是造成“懒蟹”另一个因素。幼蟹喜欢在水花生栖息,如水花生过密结块,易造成水草丛中局部缺氧,水花生过密要及时稀疏,同时定期翻动水花生,一个养殖周期需翻动水花生3〜4次,避免蟹种长期寄生在水花生丛中形成“懒蟹”。科学增氧,定期换水和使用生物制剂,确保水质“肥、活、爽”,保证幼蟹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防止因环境恶化,幼蟹产生应激,而回避不良环境产生“穴居”形成所谓的“懒蟹”。
产生这种“懒蟹”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水体溶氧低不能满足蟹的生长,致使河蟹大部分往岸上爬,时间一长,河蟹不再下水觅食,既不蜕壳,又不生长,体色奇异。水位变动大水位上升时,有些河蟹在水面附近打洞;水位下降后,它们来不及向下迁移,时间一长,就适应了岸上生活,懒于活动。投喂不匀河蟹觅不到饵料,为了生存,就只好吃洞穴周围的泥土,吸收其中的微量有机质,以维持其生命,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使个体长不大。挺水植物多菰 、芦苇 、茭白、荻芦等面积过大,河蟹钻进植物丛中,过起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的安逸生活,结果时光易逝,体型依旧,成了受人歧视、貌不惊人的“懒蟹”。严防“懒蟹”产生,要积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定期换水,保证水中溶氧,控制相对水位线,达到半旱半水,以人在原地能望到洞穴为准。二是均匀投饵,做到定时、定 点 、定量投饵,增加水中漂浮物,如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等。因为这些漂浮的水生作物是甜的、嫩的,“懒蟹”爱吃,使 “懒蟹”既能栖息,又能摄食。三是捉取“懒蟹”集中养殖, 进行精心喂养,除其他词料外,可喂螺、 蚬子。因为螺肉、 蚬肉是动物性词料, 营养价值高,非常适口,“懒蟹”吃了它有利生长,在较短时间可逐步改变“僵蟹”现状。四是适当控制养蟹密度,增强其活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