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川茶,别称窝子茶,是从上个世纪开始就于四川地区种植栽培的一系列茶树品种,它们或由四川本地茶树品种与一些良种茶树杂交而成,或从老川茶树中的优良单株选育而成的一类茶树品种,从而形成现今的老川茶群体种。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老川茶群体种其繁殖方式为有性繁殖,即由茶树的双亲提供配子,按照独立分配法则,自由组合成新的合子,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的合子发育成完整的种子,以种子进行后代繁衍,茶树幼苗主根发达,抗逆性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推广性较强,较寒冷的高山茶区也适宜种植。
(2)老川茶群体种为中小叶种,且品种多样,性状不一,其本身富含茶氨酸,酚氨比较一般品种低,具有一些优良茶树品种的良好品质特征,可根据原料特点制作风格各异的茶类产品,而且老川茶树原料中茶多酚含量相对较少,制茶浓醇,苦涩味相对较轻,越来越适合年轻化社会的消费口味。 (3)老川茶树龄较长,现今已属珍稀茶树资源,且其经历了长久的生态环境影响,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繁育的品质相对较好。正因老川茶群体种的寿命较长,制得的茶产品其口感、质量相对稳定。而现今很多茶园的茶树都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得以繁育,虽较好地继承了母本的相关特性,但其整个生命期相对较短,一般繁育了几年之后,若生长状况不好而影响茶叶生产时,往往会被移除茶园,继而培育新的茶树幼苗,此种情况往往会破坏茶树树种本身形成的口感、质量,影响茶叶品质口感问题!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着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 "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茶,源于自然,汲取日月精华,便有了山魂水魄的灵性。可以洗去浮尘,过滤不良情绪,广结善缘。一个懂得品茶的人,会让自己活得简单。
禅,是一种境界,只有放下执着,悟出菩提,方可绽放如莲。
人生苦,众生流落在人间为的是苦尽甘来。繁华落尽,终归尘埃。光阴弹指间,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已成过眼烟云,一切如梦幻泡影。
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对自己慈悲,对万物慈悲。
认识自己方可辨别无常的世界,品茶市未来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洗涤自己,使我们不被表象迷惑,免去无谓的漂泊,早日到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