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武侠电影小说里,英雄好汉去吃饭,都必须点“两斤熟牛肉”。
一定是牛肉,而且一定要论斤,论两的是二货。
武松打老虎之前在景阳冈吃饭,就要好的熟牛肉,“切二三斤来吃酒”。后来这一顿他吃了四斤肉。都说他打虎是因为酒劲,其实我看是因为牛劲。
云中鹤在《天龙八部》里一进小饭店,就拍桌子,叫道:“打两角酒,切两斤熟牛肉,快,快!”
例子太多,举不胜举。饭店有菜单的,他们也是要熟牛肉;没有菜单的,他们也是要熟牛肉。不吃牛肉在圈子里是混不下去的。如果小二问:有什么忌口吗?你说忌牛肉,会被江湖同行翻白眼。
《三侠五义》里的白玉堂,就貌似不大喜欢牛肉,比较喜欢吃鲤鱼。但你看他在圈子里就人际关系比较紧张。
2
金庸笔下最厉害的两个大侠,郭靖和乔峰,都是牛肉党人。
出一个考题:郭靖最喜欢的菜是什么?
答出“冬菇炖鸡”,很棒,说明你和郭靖是熟人。那是他跟了黄蓉之后口味变刁了喜欢的菜。
但是如果你答出“牛肉”,说明你和郭靖是死党,一定从小就认识,比如拖雷这样的。因为那时候他觉得牛肉“是天下最好的美味”。第一次请黄蓉吃饭,他就叫上羊肝和牛肉。
乔峰更不用讲了。段誉在“松鹤楼”第一次碰到他,看他桌上的菜,就是“放着一盘熟牛肉,一大碗汤,两大壶酒,此外更无别货”,别的都不耐烦吃了。
后来乔峰在长台关一个酒店点菜,要了十斤白酒,然后两斤牛肉,一只肥鸡。
古龙也是牛肉党人,他在小说里不厌其烦地介绍过一道菜——“蚝油牛肉”,而且规定炒这道菜只能炒七下。陆小凤还有一个女朋友叫作“牛肉汤”。梁羽生写的大侠南霁云,也是一进酒店就喊:“打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来!”比乔峰还多吃一斤。
3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侠们都喜欢吃牛肉呢?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误解是:吃牛肉显得叛逆。
包括知乎上很多流行的回答都说,因为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历代朝廷往往禁止宰牛。所以当时吃牛肉有叛逆、藐视王法的意思,跟今天搞一点儿违禁品差不多。武松、鲁智深们吃牛肉,是为了“酷”。
还有一种说法是,牛很贵重,在古代是顶级的祭品,叫作“太牢”,是三牲之首,只有天子才配享用。江湖上英雄好汉们吃牛肉,打肿脸充胖子,会显得倍儿有面子。
但如果你查点资料,就会发现都不对,他们没有真正搞懂武松们的心。
拿《水浒传》为例,写书的时间多半儿是明代,那时牛肉的价钱居然比猪肉还便宜,并不贵,实质上也没有被禁,不是什么所谓的叛逆食品。
你可能会说:武松们可是宋代人。
然而在宋代,要显得自己牛叉,最好的选择是吃羊肉。当时羊肉更高级,士大夫以吃羊肉为风尚。
宋代的皇宫里,往往是“御厨止用羊肉”。《宋会要辑稿》里说,宋神宗的时候,一年御厨支出为“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
苏东坡写诗讲,“十年京国厌肥_”,羊肉吃腻了,其实有点隐隐的朋友圈里炫富的意思。
元代也是类似的。如果你注意看元杂剧,里面一些细节也显示了羊肉比较贵,鱼肉等其他肉类更便宜。
其实,禁止牛肉的行政命令虽然不断,但由于生产发展,牛的增多,禁令又往往不会认真执行,在民间成为一纸具文,所以很多时候牛肉都放下了身段,老百姓也吃得起。
《水浒传》里的江湖豪杰们自己吃牛肉,请客用牛肉,实在是因为更接地气,是更容易到嘴的美食。
4
牛肉一度比羊肉亲民,这才能解释《水浒传》里的一个桥段:李逵赌气吃羊肉。
这件事发生在繁华的江州,两个大哥宋江、戴宗带小弟李逵下馆子,买肉给他吃。
小二看了看李逵,说了一句话:“小人这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
这句话在我们今天看来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可李逵却勃然大怒,拿汤泼了小二一身,骂道:“这厮无礼,欺负我只吃牛肉,不卖羊肉与我!”
如果你不了解背景,就看不懂这一段,会以为李逵神经病,发的哪门子火?
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羊肉贵,是所谓上等人吃的,牛肉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小二的这句话,隐含意思是我们酒店很高档,只卖贵的。
你注意看书,这家店叫“琵琶亭”酒肆,是“唐朝白乐天古迹”,卖的酒都是“玉春”上色酒,用的餐具也十分精致,连大佬宋江都喝彩。
人家说只卖羊肉,李逵就觉得自己被当成了吊丝,所以发火,赌气非要吃。宋江作为大哥,给小弟撑面子,做东要了三斤羊肉,撂下话来说:“去只顾切来,我自还钱。”意思是我们古惑仔也吃得起。
后来金圣叹点评水浒,对这一段笑惨了,说:“从酒保口中画出李逵不似吃羊肉人。”
想不到吧,曾经尊贵无比,天子和神明才能享受的牛肉,也一度那么亲民。
5
我个人最喜欢的英雄和牛肉的故事,不是李逵、鲁智深、武松,也不是乔峰、郭靖,虽然他们都是吃牛肉大户。
我最喜欢的是林冲吃的一次牛肉,感觉和别的好汉都不一样。
当时,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害了,发配沧州,去看守大军草料场。
那是一个风雪大作之夜,房子被雪压垮了,林冲只好到山神庙里过夜。
他掩上门,放下花枪,脱了湿衣服,盖上薄被,然后喝起了一葫芦冷酒,取出一包牛肉来吃。
英雄走投无路,作长夜鬼饮,这一葫芦冷酒、一包牛肉,就是林冲最后的一点儿温暖和慰藉了。
学者鲍鹏山点评说,从林冲的举动能看出两点:第一,林冲无反心,还安于躲在小庙里吃牛肉;第二,林冲有力量,还能慢条斯理吃牛肉。
你看,哪怕是偶尔沉沦,遇到了挫折,只要还能好好吃一顿牛肉,就还有力量,生活就充满希望。
今天,每当看到大侠们论斤吃牛肉,都觉得十分豪迈,生气勃勃,恨不得自己也烧一大块,邀几个朋友,大吃一顿。
不过,牛肉在今天又恢复了身价和地位。好牛肉难得,在我们印象里,世界各地的一些高级牛肉已经贵到李逵根本吃不起,宋江都不能随便来三斤了。
青年文摘·快点
摘自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
ID:dujinyong6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这个其实我们也是知道的,在很多的影片中英雄好汉都是爱说来两斤熟牛肉三斤酒就会这样说,其实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英雄好汉他们都是比较出力去了,所以必须要力气大,那么就喜欢吃牛肉,然后现在都会一直延续下来。所以说以前到一些文化或者是一些习俗,慢慢的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经常看古装剧上一身好功夫的英雄好汉往木凳上一坐,一嗓子开吼“小二,来两斤熟牛肉!”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是熟牛肉,不是猪肉,也不是鸡肉,或者羊肉呢?
我们都知道牛肉是最好的红肉,口感筋道,味道又好吃,特别搭配英雄好汉再喝个二两小酒,牛肉脂肪含量又少,蛋白质又很多,最主要吃牛肉容易饱腹有力气。
英雄好汉们都是一身武艺,他们的身材魁梧健硕,按照现在人的说法,就是他们的新陈代谢比一般人要快,所以他们喜欢吃牛肉,这样可以让他们不会很饥饿。
另外从口味上来说,以前的牛肉做法基本上也就是水煮加上一些简单调味料,但是如果按照这样方法做出来的猪肉或者鸡肉,羊肉都不会好吃。
猪肉本来就是比较肥腻,而且口感比较软,味道不香,水煮鸡肉更不好吃,口感柴,羊肉有一股膻味,有的人根本就闻不惯这种味道。
所以不管是从营养价值上还是从口味上,只有牛肉是最适合英雄好汉的。
牛肉有滋补,壮阳的效果,英雄好汉都喜欢用熟牛肉就着酒喝,暖胃,驱寒,滋补,也符合英雄好汉的豪爽形象。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可以看到那些武林英雄好汉,在一个破酒的路边客栈里面或者酒店,喊一声“小二”,小二上前询问“客官,您想吃点什么?”
这个时候,经典台词就出现了“热一壶好酒,来两斤熟牛肉”
可以说,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而这些英雄好汉和两斤熟牛肉简直就是标配。
主要是因为牛肉有滋补身体,强壮身体的效果,所以说大家有钱出去,再经过长途跋涉,可以说吃牛肉那就是最佳选择。既可以解乏,又可以让身体恢复能量,恢复机能。
而且,在寒冬腊月时分,牛肉就着酒,是非常暖胃的,可以让整个人都暖和起来,可以驱寒,滋补胃。
再者,酒就着牛肉,本身也符号英雄好汉的形象,那如果说一个大汉进去点了一份面,吃的非常秀气,就有点违和感了。
如果说再吃羊肉,还得剃骨头。如果吃猪肉,又油腻腻的,感觉也不好。
而吃牛肉就不一样了,不需要剔除骨头,直接是切片的,也不油腻。显的干净利落,又潇洒豪气。
原因有三点:第一,价钱便宜。在宋、元、明的时候,我国民间的老百姓餐桌上牛肉,并不想现在那样昂贵。相比较猪肉、羊肉,牛肉是比较便宜的。当时,在社会的高层,士大夫们都流行吃羊肉,羊肉是比较流行的昂贵的肉类。虽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耕作帮手,但是随着农业的社会化发展,多余的牛肉还是会被推上餐桌,且价钱比羊肉便宜的多。
第二,容易携带。熟牛肉虽然没有羊肉高级,但是牛肉的加工,也是很有方法,牛肉也更加接地气,更容易吃到嘴里面。当时的酒,虽然不像今天的白酒那样精细酿造,但是也非常便宜,醋比酒贵,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所以,一坛酒,二斤牛肉,也就在中下层百姓中流行起来。
第三,英雄好汉,大多是靠体力来显示自己的本事。例如李逵动不动就手舞两把大斧子,整天再这样高强度的体力运动下,身体对肉类的需求就显得很重要了。很明显:一坛酒,二斤牛肉,也符合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