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越王勾践
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
马踏飞燕
藏于甘肃博物馆,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明金蝉玉叶,此藏品为一只惟妙惟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蝉外翼长1.7厘米,宽约0.8厘米,厚仅0.2毫米。它发现于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弘治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中,在墓主人的头部,考古人员惊奇地发现了一件金蝉玉叶,应为贵族女子的发簪。
银缕玉衣,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汉代规定只有皇帝死后才能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死后穿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死后只能穿铜缕玉衣。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是我国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代银缕玉衣。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属于国宝级文物。
鲁国大玉璧,在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玉璧是古时候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着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这个玉璧是目前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都是三层纹饰,内外蟠螭纹,中间谷纹,器形规整,琢磨精良,是我们山东博物馆大厅穹顶玉璧的原型。
颂簋,1954年收藏于山东博物馆,是传世青铜器中的珍品。颂簋器型庄重,铸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铜器。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尤为重要,金文规整、典雅,是书法艺术的杰出之作。
蛋壳黑陶杯,1960年出土于山东潍坊,整个器具由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器壁非常薄犹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龙山文化特征性非常典型的器物,代表了我们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