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日本园林早期(平安时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园林风格,面积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较大,则湖中堆置岛屿,以桥连接。这个时期是日本园林逐渐脱离一味模仿中国园林,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期。后来,禅宗传入,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使日本园林走向高度概括,极端的写意即出现“枯山水”平庭。中国园林虽都是写意手法造园,却没有如此的固定格式。《园冶》中讲究“巧与因借,得景随机”,即讲究因地制宜,景到随机,高方欲就平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理水
日本园林最为著名即其而之“池泉筑山庭”虽用真山真水,但与中国园林讲究水的来龙去脉不同,日本园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态,小溪平桥,宛如画中。中国园林讲究“疏园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谨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法则,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同时也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三、叠山
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而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则要活泼很多,北海、中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长,圆明园内福海中的“蓬岛瑶台”相聚甚近,避暑山庄的三岛一枝分三径。除了堆置岛屿之外,中国园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所谓“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画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山脉贯通,还特意贴墙叠山,好似山脉遇墙,破墙而入。掇山时山石之间的结合也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图、卡、垂、挑等多种手法。中国的园林把山喻为全园的骨骼,可见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置石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追求敦实、光洁、平滑、简洁、底广顶削,务求稳重,而且不作飞梁、悬、挑等奇构,很少堆叠假山。中国园林的置石分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对特置石也即孤赏石的石形也特别讲究,但其要求和日本园林中要求石形的稳重不同,它要求石形要优美,要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追求的是“透、漏、瘦、皱”有时还要“丑”,如杭州的绉云峰,因有深的皱纹而得名。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千穴百孔、玲珑剔透而出众。苏州的瑞云峰以体量特大姿态不同且遍布涡、洞而著称,冠云峰兼备透、漏、瘦于一石,亭亭玉立、高耸入云而被誉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日本园林一般可分为枯山水、池泉园、筑山庭、平庭、茶庭[3] 、露地、回游式、观赏式、坐观式、舟游式以及它们的组合等。当代日式园林,更加重视对意境的表达,对大自然,对人性的关怀。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有19处,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园林。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