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同年,汪精卫政府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1944年1月,张爱玲在《万象》刊登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5月,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今长江戏院)上演舞台剧《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1945年1月,话剧《倾城之恋》继续上演,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畅销一时。后张爱玲继续在月刊《杂志》上发表《留情》、《我看苏青》等小说散文。
据说,张爱玲五岁即开始读《红楼梦》,至老不辍。晚年,竟拿出十年的时间,广泛阅读《红楼梦》的各种版本,以及相关论着,终成《红楼梦魇》一书。这也是张爱玲一生惟一的一本学术论着。因为喜欢《红楼梦》,她:“甚至为了不能与曹雪芹生在同一时代——因此不能一睹他的风采或一听他的高论——而发出过‘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感慨。”其次,张爱玲喜欢读的书就是《海上花列传》和张恨水的作品了。她说“喜欢看张恨水的书,因为不高不低。高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看了我不敢写。低如杰克(黄天石)、徐訏,看了使人反感。”张爱玲虽然“嗜书如命”,但她的阅读面并不是很广,在阅读方面,她“也随和也挑剔”,所以,许多名着她并不熟悉。据庄信正在他与张爱玲的通信集中说:一九六三年张爱玲为香港电懋公司把《呼啸山庄》改变为电影剧本《魂归离恨天》,但张爱玲却坦承从未读过这本名着,而只是看过电影和舞台剧本。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与乔伊斯是好朋友,他向张爱玲极力推荐乔伊斯的作品,她却从来不读。甚至于,张爱玲曾经在给朱西宁的信中说,她连自己的丈夫赖雅的作品都不看。早在上海时,张爱玲就喜欢读上海小报,并且在小报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例如,中篇小说《郁金香》,小品文《天地人》等。这种阅读,大概主要是一种消遣。这种“消遣性阅读”,后来张爱玲一直保持下来。晚年,特别喜欢读“名人传记和侦探小说”,并且还常常推荐给别人。张爱玲在1970年10月31日写给庄信正的信中,就说:“在图书馆借过一本讲甘地车祸的书,像侦探小说,又可靠,也许你没看过,订了本寄给你。”最有趣的是,类似这样的书,在别人也许感觉很无聊,张爱玲却读得津津有味。张爱玲后来还曾经向庄信正推荐过一本叫做《TeddyBared》(《泰迪熊》)的书,庄信正说:“我去买了本,薄薄一册,封面花哨惹眼;但看不下去,丢掉了。”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