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在「书店与图书馆,皆有美好前景」一文里(《世界最美的书店》P187)里将人类创造出的工具分为两大类:棍棒类与容器类。最开始当作武器恐惧的棍棒石器,到后来刀枪、弓箭,甚至导弹、宇宙飞船,都是棍棒类,体现着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改造。
而另一个容器类,猿人们将两手掌心合拢、掬水饮用,便是「容器」的起源,是守护、保存、储藏类工具谱系的发端。餐具、器皿、服装与房屋、村落与都市,都是「容器」的进化形态。保存和储藏语言的书籍,正是「知识的容器」。
对于这种知识的容器,从古至今,我们一方面推敲、筛选、琢磨,费劲心思装填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改善排印、装帧、设计,使「容器」更好地展现内容。书本的手感、趣味、风情与风格,以及整体带来的审美价值,能让置身于科技飞速发展、一切平板化、触碰操作的我们达到微妙的平衡——一方面我们了解科技所具备的诸多可能性,一方面我们又追求返璞归真,不致过多依赖科技。
藏书如山的书店、图书馆,能够直接刺激我们的感官体验,藏着能够唤醒我们创造力的能量。
有关书店带给人的「感官体验」,藤本壮介从「人与书」的邂逅出发,认为书店应该给人「漫步感」。阅读一本书,从物理角度来看,「书籍」本身是有限的,但当一页一页地方翻阅下去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就会延展。藤本壮介认为这种有限与无限的反差,同时又并置于一体正是书籍的魅力所在。回到书店来说,高度的检索性当然能与人便利。但有时候,随兴所至地信步漫游也未尝不好,因为「不可预测性」反而可能与某一本书产生特别的邂逅。
兼顾实现「检索性」与「漫步感」的书店大概就是设计师藤本壮介所认为的「美」的书店。
日本作者清水玲奈踏足与全世界各个都市,走访一间间书店,开启了寻访「世界上最美书店」的旅程,并写下了《世界最美的书店》一书。前文两位设计师对于书、书店的看法和观点都来自于这本书里的访谈。
在这本书里,一共还介绍了 20 家书店。这些书店分落于世界各处,其中北京的两家书店被作者提及。形形色色有趣的书店,有的藏身于教堂,已有百年历史,有的则是由剧院改造,还有的是采用自助付款形式,这些书店不管是店名还是店的选址、传统都各有故事和特色,蕴藏着书店经营者对于「美好书店」的理解。
她的身姿出现在电影《爱在日落黄昏时》中,也辗转在《午夜巴黎》里。她就是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莎士比亚书店】。
其实,我自己没有去过。主要是通过电影和电视媒体传播知道的。记得,我在旅游卫视里看到过介绍。这家书店虽然不大,但声名远扬。主要以售卖英文书籍为主。
当然,除了在文艺电影中的出镜,在文学大拿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也曾留下她的姿影。
比起大多数精心装置的现代书店,莎士比亚书店陈旧的风格似乎有些漫不经心。密密麻麻的书籍堆放在木质书架上。木质的柜子,木质的楼梯和斑驳的墙体。屋子内部似乎被成堆的书籍所吞没。似乎这间小屋子的主人是这些书本,而在狭小空间里穿梭来去的人,只是暂时栖息的游人。
也许,在什么都讲究快速高效的今天,慢慢的怀旧,成了一种奢靡的品质。而莎士比亚书店,也许可以给来自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提供这样怀旧的环境。让人们在怀旧的梦里,停下脚步。
当然,之所以是我心中的世界最美书店,也是因为她能提供给我一个幻想的角落。因为我尚未拜访,而她依旧伫立在世界的远方,就像一个遥远而甜美的梦。
说到最美书店,大概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不同的看法与审美。
在我听到最美书店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有露天的桌子,舒适的天气,人们可以在这里惬意的度过一个个下午。看看书,偶尔发点小呆。
如果让我设计一家书店,那我就想把book这个元素融入到书店的外形设计上。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就是房子的基本轮廓构成BOOK,然后有两层楼。然后基于现实,第一层楼是白墙,可以涂鸦自己喜欢的东西啦,随自己喜欢设计。
接着第二层楼我希望是玻璃墙,因为这样透光比较好,而且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而在二楼,我也选择划出一些地方,作为露台。在这些露台上,摆上桌子椅子,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息看书,放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