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关联性:它们不像人一样,能够对痛觉深刻地记忆,或者能够和既往经历联系起来。相比起来,在刺激过后,痛觉的意识会留在人的内心继续悠远绵长地萦绕如果我这么说你不理解,可以看看历代文人们对失恋的各种蛋疼描述,或者试着回忆一下自己上次牙疼、骨折、阑尾炎、钉子扎进脚底板、竹签刺进指甲盖时候的感觉。这些东西,都是虾兵蟹将所不能体会的。一般来说,时间越短(例如,刺激发生后几百毫秒内),我们和螃蟹虾类的直接痛觉感觉就越类似。“深度”的忧伤是大量神经元组成的网络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产生需要时间。以上只是基本原理,但我们不能说螃蟹被蒸熟时所承受的痛楚相当于我上次牙疼的多少多少倍——就连衡量一道菜有多辣,不同地域的人坐在一桌上,都还没有统一标准呢,更何况子非鱼(蟹)。
我想说的是,人与蟹的最大区别并非在是否存在记忆,而是记忆与联想的深度和广度。举个不太贴切的例子,婴幼儿时期受的伤印象不深,而少年以后的一些比较重的外伤却能够非常清晰地回忆起来。寄居蟹在受到电击时,要么会离开不想要的寄居的壳,要么会留在好的寄居的壳里。而螃蟹呢,在受到电击后,则会不停地挠身体上被电击的部位。由此可知,这些动物们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会做出做出有利的判断,而不是只是下意识地反应。而且呢,它们对身体的感受是有一定记忆的。
节肢动物甲壳纲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分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三部分。脑较发达,由原头部前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以围食管神经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由原头部后3对神经节和原胸部前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此外,腹神经链共有11个神经节,即5个胸神经节和6个腹神经节。脑和各神经节都发出神经通到身体各个部分。低等种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保持梯型,但在日本沼虾等高等种类中,神经节明显愈合,形成脑和食道下神经节,不过腹神经链上还存在不少分离独立的神经节。身体变短而头胸部特别发达的蟹类,其腹神经链上所有神经节全都愈合成一个大的神经团。
螃蟹和虾可以说是没有痛神经的,它们挣扎只是本能反应和反射活动,而鱼是有的。痛神经是进化来的。原理是这样:痛感感受器感知外部接触,产生痛感进入传入神经,传入神经再把信号传入大脑,大脑由此反射产生痛感,多数高等生物具备这一生理过程。痛感的存在,使生物能够及时的躲避危险,从而保全生命;而低等动物,就如飞蛾扑火,要是有痛神经的话,绝对会被火烧死的。所以说只有高等生物(也就是脊椎动物)才有痛神经。要使它们痛感减少,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破坏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