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是南京著名的特产。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巅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也有同名歌曲《雨花石》,详见本词条末。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传说在一千四百年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知识人们的误解。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
它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古称文石或锦石,属宝石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是被公认为赏玩雨花石的鼻祖。
原始社会,雨花石走进人类生活圈。1955-1958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四次对市中心鼓楼区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北阴阳营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从当初含在死者口中、陶罐里发现了 76 颗雨花石,其中还有被穿孔作为佩饰。由此可推测当时的人们不仅把雨花石当作观赏物、装饰品,而且还当作财富,以至进行收藏并陪葬。
春秋战国时期,雨花石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尚书·禹贡》记载:“扬州贡瑶琨”。《说文解字》,瑶:玉之美者。琨:石之美者。《辞海》,瑶琨:似玉的美石。扬州地区是古冲击平原,瑶琨最有可能指的是雨花玛瑙。
宋代,自苏轼贬居黄州作《怪石供》、《后怪石供》,对所集之石从质、色、形、象以及陈列、鉴赏进行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述,自此赏石藏石之风日盛。至南宋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著成《云林石谱》,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石头的专著,记述了100多种观赏石。而且是最早记述雨花石的石谱,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的地位,他写道:“真州或六合水中或沙土中出玛瑙石,颇细碎,有绝大而纯白者,五色,纹如刷丝,甚温润莹澈。土人择纹彩斑斓点处就巧碾成佛像。”
玛瑙是雨花石的标志性的矿物,同时还有玉髓、碧玉、蛋白石、水晶等二氧化硅物与其共生,也有元古代到中生代不同地层岩石或化石,呈卵形也列为雨花石。其形成“定居”层为中新世到上新世,踞今有5000万年到15000万年之间。据《雨花石志》记载: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在南京市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遗址上出土的76粒雨花石的发现,使雨花石文化提前到6000年前。其后,历史上又有诸多的文人、史志,如《江宁府志》,杜绾的《云林石谱》,王猩酋的《雨花石子记》,张轮远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等对雨花石特点都有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