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三观”变化是不奇怪的,但是每个人“三观”变化基于的准则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三观是个“猴子”,看见芝麻就丢掉西瓜,看见什么就相信什么,看见一两个和原来观念相反的事实就抛弃原来的观念,这就是“三观不坚定”。三观不坚定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的“阅历”不够,你不能批判性地吸收那本书,有些书是你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读懂的。书籍这个东西只是别人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书只是展现斯地斯时作者的所思所考,他的认识和思考必然受限于他的时代和经历。这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样,一个年轻人如果不接触社会,不积极思考,那么他会被书上一词一句所带走,因为那是凌厉的北风,而他的心绪没有任何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你的阅历和思考。没有阅历,才会把“小时代”捧在手心里以为瑰宝;没有阅历,只会读金瓶梅读出效仿心;没有阅历,你才把只从薛宝钗上看到圆滑。 有了阅历和思考后,你读小说,你可以经历各种各样的人生,认识不同的人,但是你总能隐隐约约看到相同的人心和人性,那个时候你会学会“同情”乃至“怜悯”,同情和认同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认同所有人,但是你可以同情很多你不认同的人。这个时候,你读“金瓶梅”会读出怜悯心,你会去怜悯里面的每个人,包括西门庆。 个人认为,读小说,特别是好的小说,“带入角色”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你可以冷冷旁观如同笑笑生一般,也可以如果曹雪芹那样内涵温情。 最重要的是,你学会“超脱”,这样读书,你的心不会被吹来吹去,而是越发宽阔并且坚定。
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取决于你我怎么去定义它。
为什么会觉得看书改变三观?
是因为这是一个三观的反复定义过程。
你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好,我们来看。有的人认为,苟全于世养活家人是我们最该做的。有的人认为,洒脱自如来去自由是我们最该做的。
这两种人的三观就是不同的。
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呢?
从洒脱者角度,薛宝钗无疑是令人讨厌的。而从当今社会的大风向中,薛宝钗只是汪洋大海中随众船同行的小小的一叶扁舟罢了。所以你看到了,这本身就是一个角度问题。
回到最初,看书就是一个三观打破重建的过程。
举例子,《三体》告诉你弱肉强食,黑暗森林法则,你要活下去,你就要尽最大努力,杀伐抢,只为了活下去,这种三观不正吗?现在来说不正,毕竟是个提倡和谐社会,共同发展。但在远古时期,这种三观就是正的不能再正。
《竹林七贤》告诉你,你要做一个隐士,要不问世事,做自己想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想喝酒就来干,天为被地为床,好不自在。
你说这种三观对还是错,现在来说不对。你要为国家作贡献,你要照顾家人。但是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小命难保,活在山野里自在逍遥,未必是不对的。所以你看到了,书读的多了,只是让你看到了更多的价值观,世界观。
你接受了主角的思考方式罢了。
当这些种种书籍的三观在你大脑里拼凑组合,那个最终体才是你最后的三观。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三观正,这个正字是正常,而不是正确。所谓正常,即跟大多数人保持趋同。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多只是代表势众,不代表正确。而所谓的三观,又是什么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了。三观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你不可能要求张仪苏秦去侍奉周王室一样(虽然这是最正统的忠君),你也没有办法说服革命先烈们和满清媾和。一代人一代人的价值观都在变,过去的人如果不能适应现代的价值观,便不合时宜。辛亥革命前,士大夫忠君爱国是政治正确;建国后,坚持社会主义是政治正确。你所谓的一切三观、道德,都不过是统治者灌输给你,方便他们统治你罢了。人,是自由的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利益。而所谓三观,如果你的三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还是趁早丢了好。
这个问题问的不对。为什么书读的越多三观越不正确?恰恰相反,书读的越多学历越高世界观越正确。本科学历以上的大学生在25岁就会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终身不变。高中学历的人25岁形成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再低的学历的人25岁形成反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终身不变。而且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终将滑进反动的极端痛苦的唯心主义深渊形成反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错误的世界观决定错误的人生观和错误的价值观;反动的世界观决定反动的人生观和反动的价值观。综上所述,全人类只有知识分子的三观永远正确!低学历者的三观不是错误的就是反动的!
其实一个比较好的人的三观其实是一个“贝叶斯模型”,也就是人有各种各样的观念的,对每个信念的相信程度都是一个概率,没有一个是100%,每发生一个符合这个信念的事情,概率就提升一点;没发生和信念违背的事情,看到和信念相反的书,经过批判吸收后就降低概率。是不是觉得和什么很像?没错,科学发展基本就是基于这样的法则。 我觉得一个人有一个100%绝不可动摇的信念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而是可能是一件比较可悲/可怕的事情,特别是这个信念还是未经“证实”的,想一想恐怖分子和各种极端主义吧,他们的炮灰很多就是固执地相信某个信念,不会去反思。
在缺乏知识和眼界的时候,由于认知资源的匮乏,你会对很多东西感到很确定,想法总是非黑即白。当你读了一定的书,你会发现很多以前确定的东西产生了问题,对以前的观点产生怀疑,可能会迷茫,但这不是什么坏事,你会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发现他们不是“好和坏,对和错”可以概括的。三观本来就没有正确与否,除非有特定的前提条件,所谓“正确”只是符合社会期望,是站在主要势力的立场上说的。当你看了很多书,你的理解会更深刻,会站在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三观就显得不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