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东西,对联从后蜀孟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对联要求对仗工整押韵,但是在对联界中也有一些奇葩的存在。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奇葩的对联,这副对联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虽然说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经为这副对联对过,但是这些下联都算不是很工整,因此这一副对联也就成为了衣服绝联。
这个上联中烟锁池塘柳分别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如果你想要将这幅对联对工整那么这里面就一定要相对应,而且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积,更多的还要考虑到押韵,最后你用字还要有一定的要求,必须的文雅,不然若粗犷了就对仗不工整了。
有人对出过炮轰镇海楼,这里面也是有金木水火土,但是这个下联的意境和上联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面,烟锁池塘柳是多么惬意幽深的意境,而炮轰镇海楼就没这个已经了,这幅对联奇葩就是奇在没有下联。
对联是千变万化的,有时候你看透前半部分觉得这副对联很差,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但是一旦增加几个字这个意境也就完全不一样。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当时很多人都想要一副王羲之的墨宝,当时王羲之在过年的时候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刚刚让人贴上去,等人回头你就会发现这副对联不在了,于是王羲之就想了一个办法,写了一副不全的对联。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就是王羲之写的对联,这副对联贴上去之后就再也没人去扯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之,祸不单行昨夜行。
记得高三那年,为了激励我们学习,老师们也是够拼的。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教室里面贴满了红纸黑字的对联横幅之类的东西。有“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还有算比较正常的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充满正能量,具有激励作用的对联。当然也有比较奇葩的,“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将长眠”。
刚开始的时候没怎么多想,就觉得这是一副简单通俗易懂的对联。后来,有一次上课,坐在对联下面的班上的一个同学趴桌子上睡着了,于是老师就就这幅对联感叹了一下,默默把对联念了一遍,然后把同学叫醒了。此情此景,差点让我笑出了声。
顿时,觉得这幅对联很是奇葩。于是,就将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了。到了大学以后,室友都喜欢中午吃完饭就爬床上去睡一觉。而我没养成这个习惯,于是就对着她们叹气说:“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室友听完后,一个个哈哈大笑,对我表示无法理解。有室友说:“那你从现在开始不要睡觉了,等死了以后再睡”。还有室友则说:“人死了以后,睡觉又没有感觉……”。
总之,不细想地话,就会觉得这就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用以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睡觉上。而细想,则觉得这句话极其夸张,将睡觉这件事上升到了生死的高度了,的确是颇显严肃了。不过,我们确实是需要珍惜时间,保持充足睡眠,不要贪睡,任大把的光阴流逝。
对联是中国人最爱好也是传播最普遍的文学情势之一,家家户户过年都要贴的对联便是对联的一种。在品种繁多的对联之中有一种其实不为人所熟知,这便是有情对。
甚么是有情对?我举一个例子就明确了:
上联:“罗汉松”,求下联。
如果是失常的对联,能够对“菩提树”或许“观音莲”,都是佳作。可如果是有情对,下联就应该是“刘胡兰”。
怎样讲呢?罗、刘都是姓氏,汉、胡都是民族,兰、松都是动物。有情对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两个词,只需字字对仗,就能够入对,完整不论意思合分歧,这便是所谓的“有情”。不但不请求意境相合,恰恰相反,下联越是出人意料越是佳作,就似乎如今说的“反差萌”。
最早的有情对能够追溯至宋朝:
上联:鸡冠花未放
下联:狗尾叶老师
我借宝地玩一下,也算是二个联上联。1.九舅舅究旧酒久久2.石室诗士施氏适市时誓恃矢弑十狮撕食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横批:我的妈呀
上联:徐娘半老犹风韵;下联:岳母全熟尚水灵。横批:青春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