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味道要具体描述起来有点难,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泡茶给不同的人喝会得到不同味道,就拿焙比较高火候的岩茶来说,喝的惯的人会觉得炭香很棒,喝不惯的人就会认为是焦味,无法入口。再有,茶的味道与树龄,制作工艺,以及生长环境、甚至天气阴晴都有关。所以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讲一种茶的味道。我在给朋友介绍我的茶时,更多的是以我个人对某种茶的评价来供他人参考,剩下的由他们去感受。但这只是我自己的体会,喝茶必须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别人说破天都没用,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回到正题,说说我对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几种茶的感受和我心中好茶的标准。再次声明,是我自己心中所认为的好茶应该怎样,以我的感官出发,不能作为代表,上次回答一篇关于茶具的问题,我多次提到盖碗,有些喜欢用紫砂壶的朋友不认同,因为我是从事茶行业,常年需要大量试茶,很少用紫砂壶,用一个朋友的话说,紫砂壶的有时候能中和茶的一些不好的地方,能把茶的口感泡的比较饱满,优点最大化。但这样我们在试茶时就喝不准了,所以我也是从行业角度的观点回答,因为盖碗确实能泡出茶的原香原味。
武夷红茶:红茶是全发酵茶,全发酵的茶最大特点是醇,红茶的味道是甜的,所以评红茶,水是否是甜的,这很重要,红茶的甜还取决树龄,发酵程度,有的茶发酵不够好,会出现奇怪的杂味。然后是香气,红茶的香可分为蜜香,花香,桂圆香,松烟香。红茶比较温和,不似其他茶表现的那么强烈,需要说的是,红茶的汤色表现并不能说明茶的好差,金黄的汤色和浓红的汤色是因为工艺的不同。金黄汤色红茶比较鲜甜,汤色红的红茶比较醇甜。我自己心中好的红茶是:香气浓,水甜柔滑,入喉无杂味。你们可以试下,红茶的茶水凉了都是甜的。
关于茶的味道真是一个好大的问题啊,就好像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个人化的感受,心情不一样喝茶的感受就可能不一样,今天喝得苦了,明天喝得酸了,后天又喝得甜了;也有科学上的标准,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树种,不同的茶龄,这些都决定了茶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汤色和味道就是不一样的。所以个人觉得要清晰明白茶的味道就是得多喝多学,你喝多了,自然会感受出其中的差别,黑茶肯定和红茶是不一样的;多学,就可以找到专门的术语去形容它,上面得票最高的两个答案就是不同的侧面做了专业的描述。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为了提高对茶味的敏感度,就戒酒戒烟戒一切重口味的食物。所以,真正要提高对茶味道的敏锐度,就是要提高自己本身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不然所谓的“岩韵”“观音韵”看上去这么抽象的东西怎么喝得出来呢,但其实这些恰恰就是武夷岩茶和铁观音最大的特点。而且不夸张的说,对茶品质的品味提高了,相应地对其他食物的味道也会更敏感了。所以,经常听到的好好品味“一泡茶”是有道理的。
再总结一下,多喝多学多想,茶的味道就自然出来了。然后再去对应所学的东西,会发现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呢,尤其是好茶的表现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不知道这个答案有木有帮助,第一次回答自己稍微擅长一点的问题,好像写得很不专业啊。
古丈是湘西一座陷在绿色里的山城,中间是城,城外便是肆无忌惮蔓延开的绿,这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茶树。这座小到“一户炒菜满城香”的县城,遍植茶树,山上是茶,门前是茶,屋后也是茶,像是天然的茶室,四面环山,香气舍不得外溢一部分,好像从地理位置上也印证了“毛尖”二字的内涵:藏精于尖,绝不泄了灵气。
采茶:采茶的人有茶农,也有闲着的老人、孩子。清明前后十天是古丈毛尖采摘茶青的最佳时间,为保证人手,中小学还有专门的“农忙假”,7~10天不等,专门去帮茶农采摘。
进茶山的路并不崎岖,很多茶山就在居民屋后,被春雨浸泡得松软的路又被采茶的人踏实。大家的采茶工具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都是在胸前挂一个竹编篓子,扁圆有腰,下大上小,倘若是经年累月用来盛茶的篓,会因为与衣物、茶树的摩擦而产生一种油润的光泽,篓内还会散发阵阵清香。
这种篓挂在胸前方便易行,但是对于采茶能手来说似乎容量不够,于是一些个中高手就用上了背篓。同样是竹制的器具,虽容量巨大,但因为背在背后不易操作,除非是功夫深厚,一般人不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