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完一本莫言的长篇小说大概是在18岁,应在青年之流。15岁时,我从学校发的《语文课外阅读读本》中发现过莫言的一篇小说节选,非常喜欢,那时候班主任不让我们看课外书,学校图书馆不开放,外面书店也没有他的书卖,总而言之,高中时期我再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但10年过去,仍然留有莫言将呕血写成“甜味”的印象,为什么会记得,因为我也有呕吐的经历,呕吐时的确存在一种甜味,胃部痉挛的痛苦都类似,这种甜味也应当是类似的,但大部分小说中,“呕吐”“呕血”的情节是不带甜味的。我是第一次从小说中看到这种描写。
大学时看了许多莫言的小说。那时候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气并不大。图书馆里的莫言小说封面都是青灰色,整齐、簇新地摆在文学馆里,鲜有人问津。我在图书检索系统查询的时候发现,除了《丰乳肥臀》,其他小说借阅的人很少。
因为高中时期的记忆,我对他的小说算是有一种情结。于是,我分批分批的从图书馆借走莫言的书。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天堂蒜薹之歌》。
看完之后,那叫一个舒畅。莫言的小说经常会让我忽略掉整个故事背景,像被人拽进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心理世界,而不是故事世界。我是被各种心理细节和活动牵着鼻子走,只用了两天时间,我就读完了这本小说。
读完之后,我做了一件当时看来特别傻的事儿。我在空间里面更新了心情,“如果中国要有什么人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话,一定是莫言。”我当时说这话完全是想让大家看看我读过几本书,炫耀炫耀。而这是2009年,距离莫言获奖还有三年。
要不说呢,喜欢一个人和喜欢一本书一样,都得对口味。大四的时候,一个同学将另一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作品私自打印成册,厚厚的一本A4纸白皮书,里面几乎涵盖了高行健的所有作品,开门就是其代表作《灵山》。我借到手一直看到毕业都没看完,毕业后不久也因为搬家遗失了。我知道原因在我,但我真的是看不进去。
莫言的小说对我来说是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它有故事、有细节,还有很浓重的乡土气息,读他小说的感觉很奇特,读的其他小说里,韩少功的《爸爸爸》也能给我这样的体会,太亲切、太有趣了。
国内和国外文学界的人早就封莫言为“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但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却没有莫言小说的那种感觉(可能是我个人的文学修养不够,也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文化环境的差异造成),经常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人名都记不太清。对后续内容也没有多少的期待,只记得被人说烂了的“将来进行时”。所以,我至今没有读完《百年孤独》。
我常困惑于阅读时的心态、环境,以为这种误差都是由心态造成的。今年我在家里翻到一本莫言的杂文集,大学时看过的,再一看,还是非常喜欢读。大学时记得里面有“林黛玉也是要坐马桶的”一句,这次再去看时还特地留意,耐心等待着这一句话的出现。所以我想,对名著的不同感觉应该不全是心态造成的,有种喜欢就是没得商量。
说完了这些,再来回答问题就很简单了。
问:“莫言的小说真的适合青年阅读吗?”
答:我不知道,反正挺适合青年时的我。
问题就在于这种文学性很强的书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就说丰乳肥臀吧,母亲连着生了7个姑娘,生第八个的时候一个人爬上床生孩子,墙上还留着老公生气她生女儿一棒子打出来的血迹,为什么要一个人生呢,因为那天她家的驴第一次生骡子,全家人要去给驴接生。
顺便说一句,她生出来的龙凤胎是和洋教士偷情出来的,不是她老公上官家的,不过没关系,生完了之后她老公家的人就差不多死光了。
在很多这类小说里,人命贱如蝼蚁,万事动荡无常,爱很浅性很多,人物总来不及有太多细腻的情感判断就被历史中的大命运推着走完了这一生。没时间去描写一个人的悲痛和欢喜,梦想和追求,只有冷冰冰赤裸裸的人间百态,你会感觉那些温情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不在乎历史不在乎,作者也一点不在乎。
我一直觉得苏童余华莫言那个时代的作家内心都是有阴影的,书里的故事都是灰蒙蒙的,人物都是血淋淋的,但是我还是喜欢他们的书,因为他们的书里藏着真正的,旺盛的生命力。
就像《丰乳肥臀》里面姑娘们肥硕的乳房,疯狂的爱情,一代一代的血脉传承。
就像《妇女生活》里面祖孙三代一遍一遍重复女性悲剧之后,依旧会为下一代的到来绽放最美的笑容。
就像《米》里面穷凶极恶的五龙荣华一生,最后的最后被儿子敲掉了金牙,躺在他真正钟爱的大米里面死去。
这种书里面没有礼义廉耻,没有是非对错,或者说这种书就是在有意无意的嘲讽着伦理纲常,天道轮回,像个赖皮一样把最真实荒诞的生活表现出来,把人性中的一切罪与恶都表现出来,慢慢的你也开始学会嘲讽着面对生活,面对人性,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
这世界没有什么地方比文学更开放,在文学作品里面,我们可以歌颂婊子可以赞美汉奸,只要他们身上依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可以嘲笑虚伪的道德并且把道德踩在脚下,在蓝天狂野下肆意的苟合。
我想很多文学可能真的不会带给我们什么有利于升官发财的启迪甚至不利于塑造什么积极向上的三观,他只是如实的去反应人性描绘生活,有的时候你会觉得那种荒诞的故事情节莫名其妙,有时候却又觉得似曾相识。
于是慢慢的你会懂的,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人心难测无奇不有,你以为的正常合理道德伦常不过是另一种不真实的荒诞,从内心深处摒弃偏见才可以真的洞察到人性,然后宽厚温柔的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很喜欢《丰乳肥臀》里面的上官鲁氏,她偷情过被轮奸过,一生都没有时间矫情,她靠着一个母亲最本能的母爱去支撑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历经苦难却丰盈繁盛。她说,无论怎样苦,都要活下去。
喜欢了就拿起来看,看不下去就先放下。
这种书,也不是让人一下子就看进去的。
文学性的东西固然是好,但能读下去的人就不算多了。不信看看亚马逊畅销书。
如莫言,陈忠实老师这样的作家。
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和自己的阅历有关。
古典的,独特的乡土中国,嘈杂中又带着浓郁的生命力。
莫言所说的某年看到村里饿死十八个人,白鹿原开笔写白嘉轩和他死去的几个女人。那种意境,那时的乡土味道,现在的年轻人自然是体会不到的。饥饿,暴烈,运动年代走过来的人,总会留下时代独有的印痕。
这些厚重的东西,一下一下压下来人是承受不住的。
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吧。
毕竟同样的一本水浒,有人爱它的世情,有人爱它的浓烈。看到的逼良为娼,上了梁山。亦或是喜欢那山神庙里,林冲的冷酒牛肉。或者,压根什么都不爱。
但这并没有什么错,文学是用来愉悦自身而非刻意追求,为了一种极端而走向另一种极端。
我不喜欢莫言的作品,我认为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人在文化战争中培养汉奸的一种行当。
什么人也不要读,政治上不纯,思想堕落,污蔑同胞,迎合西方,文字更是垃圾。
不适合!适合价值观,意识形态成熟的人阅读,起码有判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