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的地上成层结构在林业上称为林相。从林相来看,森林可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植株上的苔藓、地衣等附生植物、藤本植物等,由于很难将它们划分到某一层次中,因此通常将其称为层间植物或层外植物。对群落地下分层的研究,一般多在草本植物间进行。主要是研究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幅度。地下成层性通常分为浅层、中层和深层,研究草原时重视根系的研究。一般说来草原根系的特点是:地下部分较密集,根系多分布在5~10cm处;气候干旱,根系也随着加深;丛生禾草根系的总长度较长,而杂草类的根较重,并有耐牧性。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其他生活型的植物也是如此。另外,生活在乔木不同部位的地衣、藻类、藤本及攀缘植物等层间植物(也叫层外植物)通常也归入相应的层中。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竞争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地下成层)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越复杂,即群落结构越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越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越多。群落成层性的复杂程度,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指示。一般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成层构造复杂,而在极端的生态条件下,成层结构简单,如极地的苔原群落就十分简单。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上层乔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而林冠下为那些能有效地利用弱光的下木所占据。穿过乔木层的光,有时仅占到达树冠的全光照的十分之一,但林下灌木层却能利用这些微弱的、并且光谱组成已被改变了的光。在灌木层下的草本层能够利用更微弱的光,草本层往下还有更耐荫的苔藓层。
垂直成层结构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垂直分布所呈现的层状结构。主要成因是控制绿色植物生长的光,光充分射入的上层树冠、叶冠,水域的表水层和透光带等,构成营养生成层;其下层形成营养分解层。这两层是基本层。此外还有温度、氧量、食物量等的重要环境要素,从而决定动物和微生物的垂直成层结构。在森林,通常认为有树冠部分、干层、灌木和林下草层、地表层、地下层等成层结构;在水中还可看到表水层、变水层、深水层、水底、底质等成层结构。成层结构(stratal configuration)是指一个地层单元内的地层几何形态和相互关系。是一种聚落形态。
成层现象指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植物成层可分为地上层和地下层,地上成层,如乔木、灌木等,动物一般随着植物分层。水环境中也会发生分层现象。层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单位,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或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层片结构就是各个层片组成的结构。从这样的概念来看,成层侧重于一件事,层片结构侧重于产生的结果。再补充一点。区别在于有的情况下,垂直分层范围大于层片。比如在北方针叶林中,垂直分层等于层片,因为建群种单一。但热带雨林同一分层如乔木层远不止一个层片。一个乔木层还可以再分几个层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