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波提切利在1495年完成的名作《诽谤》。今天我们习惯叫它《诽谤》,但在以前它也被称为《阿佩莱斯的诽谤》。阿佩莱斯是古希腊的著名画家,而为什么这幅画会出现阿佩莱斯的名字,是因为波提切利在画这件作品时,借鉴了阿佩莱斯的同名作品。 这是一种怎样的借鉴呢?首先,阿佩莱斯的《诽谤》已经不存于世了,波提切利是在文艺复兴艺术理论家阿尔伯蒂的《论绘画》以及古希腊作家琉善的读画诗(Ekphrasis)中,看到了阿佩莱斯的《诽谤》。读画诗是一种描述画面的传统文体,一般不会事无巨细地介绍,而是先大略说个整体的感觉,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再特写一些重要细节,如肖像的眉宇,人物的动作,最后也会说说这幅画创作时的场景。波提切利就是从文字记载中,重新描绘、或者说重新向世人展现了这幅古希腊名作《诽谤》。 在后世人看来,波提切利与其说是借鉴阿佩莱斯的作品,不如说是致敬。但不能说这是波提切利的原创,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波提切利实际上借鉴了阿佩莱斯的绘画创意,也就是用人物的造型和动作,来呈现诸多概念:善良、无知、嫉妒、邪恶、虚伪、正义等等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都在诽谤的故事主干下铺陈开来。阿佩莱斯在描绘时用诽谤这个主题,波提切利也用这个主题,所以在创意上,后者借鉴或致敬了前者。
所有美术学生都应该明白一点,就算再蹩脚的大学教授,他们都有一个神通,就是能记住大量图像。优秀的教授更是如此,我现在单位的老板有着几十万件收藏,主要是版画,他都能很快地报出每件作品的作者,大致年代和标题。只是他见过的,他都好像都能记住那画。所以抄袭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张画和大卫在1805年完成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中作品几乎一样,石头、马、人物造型还有披风的造型完全一致。石头上写堂吉柯德,也和原作里写波拿巴的形式一样。但是令人搞不懂的是,堂吉柯德拿着一把弯刀。嗯,其实所有堂吉柯德的作品里,他拿的一般都是比武用的长矛。
这张抄袭的是丢勒在1502年创作的版画《骑手》,不过可惜的是,题主的作品省掉了很多内容,没有背景,没有羽毛,也没有一旁的树桩。但可气的是,题主的排线都是一五一十抄丢勒的。我认为这应该算作一幅比较好的临摹习作。在画这两张时,可见题主已经摆脱了临摹,有抄袭和借鉴的嫌疑。抄袭的是什么年?是丢勒在1513年完成的版画《骑士、死亡和恶魔》,坐姿和头盔是很相像的。不过左上那张图的坐姿有问题,就这么坐法,骑士不掉下去才怪。左下图的羊也有问题,感觉是一匹马镶了个羊头,而且特别变扭的是这个羊还羞羞哒的低着头,快把自己的脖子都要折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