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越深入的学习它,你越会发现它很苦很难。当然,任何行业都很难。但是,我要说的是,京剧很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现代人看不懂,或者没兴趣。是因为我们已经被西化了。我们不仅看不懂京剧,也看不懂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东西(巧的是,昨天正跟导演班的同学争论武术到底是真的假的,他完全是西化的眼光,同样是看不见的东西,他宁愿相信外星人,银河系之外的东西,他也不相信武术的厉害,他觉得武术里那些所谓的扎马步,别人推也推不动时不可能的,违反物理现象的。无奈之下昨天跟他比划了一下,相信了)。
中国的传统思想,都被所谓的唯物主义替代着,打压着。可是,我要说的是,看不懂,或者没兴趣,不是因为他不好看,而是因为你看不懂,这是我们的责任,不能怪任何人。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剧种。他是戏曲的孩子,京剧的程式手段是古而有之的,它经过一戏曲曲艺与流行音乐相比,追求韵味是一个特点。对比流行音乐和西洋歌剧,韵味是个更曲折的东西。这个和国画、书法都是通的。腔调上更喜欢曲折还是直接,这是一个选择。更像歌儿,韵味就可能弱一些,比如京剧和黄梅戏,京剧的梅派和张派,京韵大鼓刘派和骆派。但这是两个尺度,不是对立的概念,不是绝对的此消彼长。
《霸王别姬》之后就开始听,慢慢开始学。高考因此把志愿从上海改到北京。课余时间跟着前辈学,一无所有零基础起步,开嗓吊嗓练步法练身段,去后台京剧院电视台拜访大家名流,还有机会披挂勾脸上台演出(当然只是票友水准而已)——现在想来宛如一梦。工作之后就没时间花在唱戏上了。在国内的时候还能常去各演出捧场,北京的剧院戏台几乎都去熟了。
后来出国,环境所限,戏就没得看了。有日去公园,见一清瘦老人放着唱段独自拉京胡配乐,上去攀谈几句。他兴致勃勃地改调陪我唱了一段《醉酒》。路过的老外都纷纷好奇地看我们。那时真有“这才是人生难预料,回首繁华如梦渺”之感。
唱词。在唱词的内容上也会曲折。戏曲唱词中直接唱我爱你,甚至提爱情意的爱,远比流行音乐少得多。中国的传统不是直白的,是含蓄的,赋比兴嘛。曲折的曲唱曲折的词,形式和内容是一致的。拿我自己举例子,原先失恋的时候经常夜里睡不着,听戏,杨宝森的文昭关,这东西勾着你的情感在心里转。另有一天听到蔡琴的大海,当时就绷不住了,掉眼泪。后来再听就没有那么强的感觉了。更想宣泄还是沉淀,这也是一个选择。根儿上说还是个选择,或者说取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