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大大去年访问英国,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亲民地去吃了fish&chips,友好地进行了文化交流,签下了数额巨大的合作条款,刷爆了朋友圈,女王还亲自发推。作为一向有绅士风度和敏锐嗅觉的BBC,必然会采取些许明显的动作来予以回报。几部富有浓浓中国味的BBC纪录片就应运而生了,而《中国新年》则是其中之一。开头第一个画面就满满的诚意:Welcome to China这部纪录片共有3集,分别为Migration(归乡),Reunion(团聚)和Celebration(欢庆)。三集分别以不同的阶段选取不同的场景展示中国的春节。小编粗看一下,觉得在叙事手法上和《舌尖上的中国》似乎异曲同工。取景大江南北,草蛇灰线,凌乱而有序,朴实而精妙。而配乐也是随手上几张剧照给大家随意感受一下。哈尔滨冰雪节河北打树花维港新春烟花写对联而网友的评价如下:BBC体验中国新年,这次扮演了一个从不受外界浸染过的天真孩子,把年过得很嗨,比我们更注重那些多多少少都被打破了的传统,他们眼里的中国人过春节是统一滋味的欢欣鼓舞,念着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节日风情,好在BBC保持着自由的幽默欢乐,不像某大型电视台那般虚伪盛世。BBC干了一件春晚该干的事情,介绍春节的各个角度选取的很好。处处都是时差党的泪点。打树花,哈尔滨的冰雪,机场的拥抱,还有那么多的天朝美食,最好不过是家~烟火,鲜花,铁路,游行,换个角度看真是不同滋味。而小编看来,这部剧真实而温情地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中华儿女过春节的故事,问题现实而复杂,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充满了温情。小编恰巧在所选的哈尔滨、北京和香港都有过过春节的经历,自然也有很强的代入感。扑面而来的中国式温情,伴着中国传统文化,神奇的美食广阔的疆土,泪点颇低的小编数次泪目。不同的角度看春节,不同的感触,同样的心境。同时,维持了BBC的一贯作风,大气而手法精妙。语速不快不慢地让人舒服。
从春运讲起,主持人亲自体验了骑摩托回家是什么感觉,Summer也是第一次知道中途是有志愿者服务站的。这一部分容易让人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透过一碗简单的姜粥来表现春运回家不易和回家过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主持人去帮服务站的粥嫂熬粥,粥嫂说有人帮忙挺好的,就是这俩主持人话太多了,这段也是real呆萌。还有很多人最震撼的画面——打树花,由放烟火的习俗串联出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片子里还介绍这位打树花的师傅只有两个女儿,一方面这门手艺传男不传女,另一方面两个女儿志在学业,不经意间传递了许多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的问题,震撼之余也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思考。暖泉镇最后一位打树花传人披着祖辈留下的羊皮袄和草帽在空中抛洒铁水再由云南少数民族的新年引出傈僳族护林员的故事,护林员对辖区的每一只金丝猴了如指掌,甚至能分辨每只猴子的粪便; 我猜许多观众也是第一次认识这些职业,这些段落竟和这几年大热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因为我们的很多传统——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无非是在明尊卑、分等级、定秩序;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各类大集合的价值远远胜过我们自身的价值;无非是在暗示我们:你有牺牲自我的义务,却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里,常常有或远或近的人在大力摇着传统文化的旗,目的只是让我们贬低自己、乖乖听话而已。所以,有时候,传统难免会扮演帮凶的角色,令人变得迂腐而怯懦。而像我这样不听话的孩子,自然对传统有着几分“不以为意”和“敬而远之”。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对这种态度产生了疑问和反思。刻意地远离传统、反叛传统,不也是被传统束缚的表现之一吗?如若我们真的冲破了传统的束缚,那不是应该完全自主地选择传统、坚持传统、改良传统,甚至创造新传统吗?人离不开传统。因为文化沉淀在传统里,感情也凝结在传统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