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奥秘致力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提供电视剧电影未完剧情揭秘
你好,请登录

儒家学说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源泉在哪里?优质

731次浏览| 2022-07-29 22:06:37 更新
来源:互联网
6个回答
满意答案
265 0

什么是儒学?我认为儒学就是儒生学。历代的儒生们,不管大儒还是小儒,但凡自己写出一点读书心得,就将其归入儒学,所以我把它叫做儒生学。

  其实很多儒生的思想体系里面纷芸繁杂,什么释、道、儒都掺杂一点。因为他自称是儒生嘛,所以他就把自己整合出来的只言片语加入到儒学的理论中去。这个人加一点,那个人加一点,一点一点加起来成为了儒生学。

  孔丘一生无著述。而那个《易传》,其实也是传说,与儒家文化的风格根本不搭界。就因为传说孔子“写”(其实是“序”)了《易传》,《易》就被生拉硬扯地归入到儒学中去了。其实谁都知道,《易》是道家经典。

  儒家那本《论语》,东一句西一句,完全没有章法,竟成为经典!实在可笑。看看《论语》是怎样谈“孝”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中的一个孝字,就被论述得如此混乱不堪、前后不一。而论述过程中都是仿佛在旁敲侧击,给人的感觉就是左解释也可以,右说明也可以,就是不肯直截了当的说。难怪孔子在编《春秋》的时候能自创出“春秋笔法”这一独门邪技。

  学过哲学的人,对论语乃至儒家学说都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儒学完全不成体系。儒学没有根基,没有支柱,没有框架,没有结构,就是一堆散沙,《论语》就像一本散文集。

  什么叫体系?举个例子,马斯洛总结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由下往上,两个物质欲望层,三个精神欲望层。并且彼此的关系是:下层没有满足,上层就不会存在,即使存在也很微弱。这就叫体系。若要在这个体系中加一个减一个都可能,说明这是个完善的体系。

  仁义礼智信是体系吗?不是,甚至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仁、智是内心,义礼信是互动性要求。礼义廉耻是体系吗?忠孝节义是体系吗?都不是,且也都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然而很多人就被儒学这个体系所迷惑,觉得这个体系有光环。更有甚者,居然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如果儒学不说,人类就不会具有,真是可笑之极。很多东西,本来就是人性使然,跟儒学有什么关系?比如人们常用四个动物比喻忠孝节义,马是忠,羊是孝,虎是节,狗是义(我认为狗是忠马是义),连动物都知道忠孝节义,就说明这是动物本性的东西,不是通过教化而来的,又何必归为是儒学的贡献呢?整的好像没有儒学,人类就不知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了一样。

  所以在有些愚不可及的人眼里,你否定儒学,就是否定仁义礼智信,就是否定忠孝节义,就是否定礼义廉耻,简直是莫名其妙、病入膏肓。

  且看看现在国内某些人,总喜欢装大儒,装出一副穷经皓首的样子,看别人都是白丁。

  把一个浑身是病的儒学弄得神神秘秘,有那么玄乎吗?

  孔子是个什么货色?一部东拉西扯的《论语》而已;孟子荀子,都是孔子的徒子徒孙,自己内部就没能统一起来,一个性善,一个性恶,从最最基础的概念阐述上就产生了分歧。

  所有社会科学,起点必然是人性。或者说,人性是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什么叫逻辑起点?就是这门科学的公理,不需要证明的公理,所有的论证都是建立在这个公理之上。牛顿的力学没有回答第一动力问题,也回答不了,也不需要回答,这个第一动力就是牛顿力学的逻辑起点。儒学有逻辑起点吗?性善性恶都没说清楚。

  实际上,人性本私,只有自私才是人的本性,是与生倶来的。这就是人性的逻辑起点,不需要证明。就像宇宙第一动力一样,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推动整个宇宙动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在实现利己的行为方式上,会导致善与恶的不同结果,故曰“人性本私,私以利己,为善为恶”。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是为伪善。

  利己,是人最终极的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属性。按照一般规律,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不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杨朱说:“为我”,佐证后世的“性本私”论;墨子讲“兼爱”,这比儒家的“性善”“性恶”更有爱吧?孟子可能觉得他俩讲得都比自己更有范,顿感有粉丝大量流失之虞,情急之下破口大骂,斥其二人为“无父”、“无君”,是“禽兽”。孟子恶起来浑然不记得自己的“性善”论。可见儒家之恶绝非浪得虚名,性恶论可不是说着玩的,恶起来比禽兽还禽兽。

  再往后,到了董仲舒,把道家的阴阳五行揉进儒学,不但让儒学更加混乱,也把自己后世的名声搞臭了。然后是魏晋玄学,自不必说,再然后是朱熹,搞训诂,又成理学,也是名声不好。最后又整出一个心学,一个新明星诞生,王阳明把儒学弄成参禅一样,又唬到一大片。到了今天,少有人说自己是董仲舒的粉,少有人说自己是朱熹的粉,但是号称自己是王阳明的粉却大有人在,几成时髦。

  其实儒学就是统治学。儒学的创始者孔丘,周游列国的兜售的就是他那自创的统治秘籍,这是史实,谁也否认不了。而在道德伦理方面,儒学提出了若干个美仑美奂的概念,难不成这就是成就?就值得诸君膜拜?吹牛皮哩!

  提出什么概念是一方面,如何贯彻落实又是另一方面。今天的很多人,绝大多数的儒粉,还陶醉在儒学提出的这些概念上。尽管两千年来那些美轮美奂的概念没有实现,他们却依然陶醉着,完全无法清醒。而实际上,这些概念不但没有实现,甚至在达官贵人下里巴人各色人等中,为了假装儒学概念已经实现而变得虚伪。

217 0

儒学是一门很古老的学说了,兴盛己有二千余年,其长盛不衰的真正原因被很多人忽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句话中,后两句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决定了儒学是个动态的学说,不断学习进步,进化的方向是善,任何对儒学的批评和攻击都无法动摇这点,如果有人能证明自己的学说有比儒学好的地方,儒学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变成一样好,同时把对手不好的地方改之,从而变得更好,形成一个学习、改进、提高、取代的过程,无往而不利,而儒学的对手们就缺乏这种手段,只能眼睁睁看着儒学改进并取代自己。

  儒学之所以有这种无往而不利的手段,是因为儒学确定了先学后信的治学标准,所有学问,包括儒学本身都要经过这个标准的考验,这就像一个过滤器,把那些忽悠人的理论挡在外面,通过的必然是清晰明了的,鬼神之说就是这样被排斥在中国主流文明之外的,然后再从通过的理论中学习和改进,以仁善为选择的标准,消解那些不善的学说。

  在历史上,道家,法家就是这样被儒学取代的,它们的很多优点被儒学吸收,本身却退出了历史舞台。

  儒学作为先学后信的学派,首先要做到自己的学说清晰明了的,世间万物什么东西才是清晰明了的?鬼神?自然?君王?百姓?对这些都难以做到清晰明了,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知道,再以己推人提出了儒学的基本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为一种政治学派,儒家二千多年从未分裂,始终如一的在思想上保持一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论,但同一时代就没有对立的理论,大同是前提,小异是特点。

  为什么在其它学派分裂成为家常便饭的情况下,儒学不分裂?这个要从儒家的核心思想和治学标准说起。  先学后信的治学标准造成的结果是儒家弟子是在理解了的前提才会相信某个观念,那么靠忽悠和欺骗就不能干扰儒家本身的成员,把一些低级的思想给排除了。理解某个观念不代表接受它,儒家核心思想“仁”的观念就使“善”成为选择标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么能证明自己是善的,儒家给予吸收,这个是大同,不善者,儒家改之,改的方法各异,这是小异。然后小异之间又会比较选择,进入下一个循环。所以始终能在“善”的基础上统一。

  这才是中国大一统的真正思想根源。

天人合一,仁,大一统,一个是儒家的哲学观,一个是儒家核心的人性论和社会观,天人合一,大一统观念相信大家都赞同,不再多解释,但每当说到仁时,很多人就会嘲笑儒家,咒骂孔子,贬低儒家成虚伪,假仁假义的代名词,是维护统治的奴才,这是对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亵渎。我们先来说文解字,仁,左边是一个人字,右边上是一个人,下边是一个人,中间是空心,可以理解成许多人,很多人,社会关系。这个仁字包含两层意思,一,仁者爱人,爱人就要包容,所以就是右中间的空心,社会包容,宽仁才有和谐大同。二,建立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和秩序,其实早期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本意并没有错,孔孟强调的是社会伦理规范和做人的本性和责任,其中三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历来被批臭,而也是被冤枉的,其实这句话是一组动词和名词的结合,孔子的本意是希望国家,君王要有做君王的德行,臣子要有做臣子的忠诚,父亲要有做父亲的榜样,儿子要有做儿子的孝道,国家才能安定,社会才能和谐,所以孟子才有“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股肱,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这般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论,儒家思想宣扬的是君臣对等,互相责任和互相义务的关系,可是自“程朱理学”泛滥成灾后“的君臣观,父子关系”就被扭转成“愚忠”,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硬给固化成一种僵硬刻薄的伦理关系。怎么实现仁,实现社会秩序安定,早期儒家提出五常,忠孝仁义礼,延伸出,忠孝仁义礼智信悌,这是对社会人的基本要求,没有本质性的错误,可惜后世歪曲的“理学”却赋予其太多太杂的自私自利,如古代中国女性深受理学摧残迫害也是理学开始,天理不可变的思考模式更是让中国人变成了木鸡,事事因循守旧,不变化,不放开眼界。幸好中国是一个世俗主义国家,所以虽历经磨难也没有步入印度的后尘,中国文化思想最该受批判的是宋明以来“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仁是儒家核心,正确的观念去实现仁,不要扭曲,少走弯路,优秀的思想文化继承发扬,糟粕就扬弃,不仅儒家学说千年不衰,各种思想也会百家争鸣共同发展。

从社会整体出发、考虑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而不是从个体出发,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个思想的确非常超前。因为孔子知道,人类社会在当时还非常脆弱,周王朝的各个封国战火连天,某个国家说不定哪一天就被剿灭了。只有加强国家、群体意识才能发展壮大,从而免予被社会淘汰。

  所以,当时孔子的学说实际上是“诸侯国家(不是天下)实力图强大纲”。这个大纲应该说凌驾于其他诸子百家之上,包括法家在内,建立严刑峻法,目的还不是为了各个社会分工角色严格按照规定运转从而达到国家机器力量最大化?

  所以古代中国,克己复礼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希望看到的局面,也是百姓可以接受的理念,因为大家都知道牺牲小我换来强大国家,自己也可以安居乐业,不会招受兵戈之灾。

  但是发展到汉代以后,国家统一,华夏民族内部很少互相征伐了,所以氏族部落或者诸侯之间打仗的威胁小了,而自然界的威胁就更小了,因为相比而言人类的力量大大加强了。这时候儒家思想就有点迷失了,虽然统治者还是喜欢,因为他们已经爬到社会高层当然愿意维持现状,但底层民众而言儒家失去了利益的基础。这时候董仲舒之类就开始玩邪路子了。  其实现在我们也提倡儒家,只不过过去叫克己复礼,现代叫“稳定-压-倒一切”。另外在某些群体竞争性激烈的团体而言还提倡克己精神,比如军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来的民主?。

103 0

别吹牛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皆儒学儒家们造成的恶果遗毒,三纲三从臭裹脚,还有脸出来臭

利益至上,以巧为夺,掩盖真相,欺上瞒下,满嘴仁义,一肚坏水,树德伪善。

收到731个赞
最新文章
儒家学说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源泉在哪里?
儒家学说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源泉在哪里?
追剧小科普07-29
游戏风火轮
游戏风火轮
731
为什么现在不能够回收快递盒?
为什么现在不能够回收快递盒?
追剧小科普07-29
林先生说电影
林先生说电影
387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追剧小科普07-29
娱乐剧能侃
娱乐剧能侃
968
如何实现光学上的隐形?
如何实现光学上的隐形?
追剧小科普07-29
明星情感事儿
明星情感事儿
255
漫威宇宙里的无限宝石是什么东西?
漫威宇宙里的无限宝石是什么东西?
追剧小科普07-29
大世界小故事
大世界小故事
675
为什么大富大贵的人都有信仰?
为什么大富大贵的人都有信仰?
追剧小科普07-29
跟我看电影
跟我看电影
864
托塔李天王手里的塔是干什么用的?
托塔李天王手里的塔是干什么用的?
追剧小科普07-29
王者集中营
王者集中营
305
你感受到《浮草》中厚重如山的父爱了吗?
你感受到《浮草》中厚重如山的父爱了吗?
追剧小科普07-29
大世界小故事
大世界小故事
255
中国传统医学为什么会消失?
中国传统医学为什么会消失?
追剧小科普07-29
乡土365
乡土365
206
你知道黄瓜为什么会得蔓枯病吗?
你知道黄瓜为什么会得蔓枯病吗?
追剧小科普07-29
风谜电竞
风谜电竞
206

风谜电竞

还没有个性签名哟
作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作者本人负责,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CopyRight©1999-2013 WWW.YI2.NET All Right Reserved 湘ICP备160204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