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组织语言的方式,能同时达到言之有物(目的)、内容丰富(形式)、高效接收(有效到达听众)、传播广泛(跨人群)、永恒有效(跨时间)这5点。没有技巧可以让你一劳永逸地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广告人、精神领袖、时代的巨人和永恒的丰碑。在追求“术”前,先想想“道”是什么。给别人解释一件事,目的是要创造共识、建立共鸣。以共识和共鸣为目的的沟通,若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利用已有共识和共鸣。换言之,当两个共同点很多的人相互聊天,他们的效率就很高,因为他们可以使用很多共同知晓的概念来解释新事物。这使得沟通变得简洁。比如,我在微博上说一个人长得丑,我可以说他长得像马云。如果我在知乎上说有XX长得像流氓一样,特像黄继新,大家也比较容易懂。但如果我在微博上说“你怎么就知道谈恋爱啊跟黄继新似的”,那就不会有很多人知道我在说什么,因为黄继新在微博不红。因此,在尝试解释一个事物前,首先重中之重是确定你的沟通对象是谁,他有什么样的背景知识、思维能力如何,这决定了你跟他的共识有多少,你们可以共同起舞的舞台有多大。我想很多人都玩过两个人踩报纸的游戏,刚开始一张报纸铺在地上,两个人都站得下,后来报纸不断对着,两个人能站的地方就越来越小,两个人需要站得更紧密、然后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脚上、最后一个人抱起另一个人、并且采取金鸡独立的姿势……这张报纸,就好比共识,共识越少,你就越费劲。所谓对牛弹琴,就是指共识太少没得聊这种情况。
不同的人由于受其文化背景、情绪、态度、动机,和以往的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讯息可能有着差异极大的反应,亦即所谓“见仁见智”之说。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和斯坦纳认为,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在此过程中对感受到的刺激加以选择、组织并解释,使之成为一幅现实世界的富有含义的、统一的图画。”在受传者的理解行为中,往往要加入某些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在收看和收听同一新闻时,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因此,传播者不能设想他的讯息对所有受传者都具有他本意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就是说,讯息可能到达受传者那里,但未必达到它原定的目的或产生相同的意义,这取决于受传者的选择性解释。信息的接收者在理解讯息意义时是很主动的。传播学者D·巴恩仁特认为:“必须强调的是,讯息的意义就是‘发现’、‘授予’、‘给予’的,而不是‘接收’的。”
生活中人与人的感受层面的交流是很难的。没有吃过冰激凌的人,无论我如何告诉他这玩意儿有多甜,他都不会理解的。他听到“甜”这个标签,努力在自己脑海里寻找,想到之前吃糖的感觉,于是以为自己理解了对方的“甜”,如果你也以为他理解了你,那是扯淡的。只能说大概,隐约,可能,有那么点类似的感觉。你不要感叹,人与人的理解为什么这么难,要是容易那才是怪事。我们交流时,到底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实际上是生活阅历的比拼,你经历得多,体验的多,思考的多,积累的多,于是你知道的标签就越精细,理解能力就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