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特征、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戏曲唱法是千姿百态,难以描绘的。戏曲历史悠久,源于古代乐舞、戏谑和百戏,唐宋时逐步形成,元明之后迅速发展。根据戏曲声腔体系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昆山腔系统。代表剧种是南昆和北昆。它的唱法特点以 真声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旷达豪放。弋阳腔系统。代表剧种是青阳腔、赣剧、川剧、湘剧、徽剧、 婺剧等。唱法特点有真有假,或上假下真,风格轻巧、秀丽、风趣、委婉。梆子腔系统。代表剧种是秦腔、晋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 等。唱法特点上假下真,也有真假结合的混声,风格高亢、悲壮、激越粗犷、雄浑、劲健。(皮黄调系统。代表剧种是京剧、汉剧、滇剧、粵剧、闽剧、桂 剧等。唱法特点多用假声,真假结合,也有全真,风格高古、疏野、流畅、贯通。其他。包括各地方小戏、兄弟民族剧种。如柳子戏、锡剧、 五音戏、哈哈腔、花鼓戏、二夹弦、泗州戏、藏戏、僮戏、傣戏、侗戏、吹吹腔等。唱法特点与民歌唱法相近,多用真声,风格多彩性强,生活气息浓。戏曲唱法的形成与行当、人物性格分不开,以上所谈较笼统,根据各行当特点,在唱法上又有细致的要求。唱对腔调,还要追根溯源,了解各样曲种的来历,才能唱出来您所谓的“范儿”。举几个例子:大鼓,要唱出说书的范儿 单弦,要唱出票友的范儿,太平歌词,要唱出要饭的范儿 小曲儿,要唱出妓女的范儿,实在体会不到的话,建议体验生活。
关于这个,我特别有感慨,我很早就喜欢戏曲了,但是我们小地方,没有京剧院,也很少老师,但是,高手在民间,你首先自己要通过手机录音机,学会一些唱段,能够做到不跑调跟上胡琴,每天坚持去喊嗓子,等遇到街上票友,或者玩玩唱吧,k歌之类的,露一手,别人自会给你指点,因为,懂京剧的老师是惜才的,也可以加几个qq群,论坛,总有厉害的老师在里面潜伏着.如果你要走专业道路,首先多少有点晚了,戏曲很吃童子功,需要花钱拜老师给你提点,然后考戏曲职业学校或者高考,不太推荐你走这路,只要你唱的确实好,大家都承认好,就去参加几个比较有名的比赛,比如刚过去的,和平杯,能得十大票友是个很有光的事。
您说的这几种有的不是一个风格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提几个方面吧,一个唱腔,用西乐的说法,就是不跑调(嗨!),就是音高准;一个方面就是咬字,吐字发音,有的方言,有的京腔,有的上口,不太一样;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发声位置(有次提这个有人直接说声带),其实不仅发声位置,还有共鸣位置,大嗓,小嗓,唱太平歌词说鼻腔和脑后腔共鸣,都不一样。情绪是一方面,不过有味之后,再找感觉,就是进阶阶段了。还有,看你们都很了解的样子,你们体验一个窑调的感觉我学习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