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使用“前巴赫”和“后巴赫”来划分音乐时代,这是因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之中不仅创作出大量作品(大约1100首作品),而且对后 来音乐家的作曲产生了持续而且深刻的影响。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生前并不出名,但是他的作品和创造却奠定了我们现在的音乐模式。调和音阶 就是他的创造之一,而且他推动的键盘技术也是我们现在的音乐标准之一。在音乐史上,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标志着“丰富而且多样”的巴洛克风格的结 束。巴洛克风格兴起于1600年,于巴赫去世的那一年,1750年结束。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坚信音乐是“上帝的荣耀和人类精神的再创造”。由于对宗教的虔诚和对永恒生命的坚信,他给后世 留下了大量宗教音乐,包括300首康塔塔(音乐传道)、耶稣受难复活剧和宗教剧等。由于他的全家都信奉上帝,他认为他的孩子们都是天生的音乐家(因此他的儿子们能够很小就在当时的家庭聚会中演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还创作了一些室内乐,包括器乐协奏曲和器乐前奏曲。他最著名的乐曲包括: 《马太受难曲》、《耶辣,人类愿望之欢乐》、《羊可平安放牧》和《圣诞节清唱剧》。《平均律钢琴曲》由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组成,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成就最高的作 品,被后人誉为“音乐圣经”。巴赫的作品,集欧洲17世纪以前的音乐 风格、音乐形式和音乐传统之大成。他确立了和声体系,使音乐脱离宗教,成为歌颂平凡生命的载体。他终身未出德国国门,却将西欧各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为西洋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生于音乐世家,祖上均为乐师。1717到1723年,巴赫在柯登担任宫廷 乐长,期间创作了大量乐曲。这一时期的作品, 既有管弦乐又有协奏曲和奏鸣曲,如《勃兰 登堡协奏曲》、《半音阶幻想曲赋格》。1721年, 巴赫写成C大调、d小调管弦乐组曲和法国 组曲;P22年完成《平均律钢琴曲》(上册);1723年写出三部创意曲。1724年,巴赫移居莱比锡,担任圣•汤 姆士教会乐长。任乐长期间,他创作了大量 的受难曲、管风琴曲、清唱剧和神剧,如《马 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d小调弥撒》 等。《马太受难曲》是巴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乐曲结合了声乐和器乐,通过两组合唱与两 组管弦乐的对立,巧妙地抒发了情感,表现了主题。《马太受难曲》既是受难乐也是复调音 乐。复调音乐是巴赫音乐的显著特色。巴赫 的音乐,乐句与乐段交织连绵,句与段之间 没有清晰的分界,作品抒情性较强,擅长刻 画内心感受,适合多声部演唱。巴赫复调音 乐的代表作有《d小调托卡塔歌赋》等。巴赫在莱比锡担任乐长职务直至去世。这段时间,他还完成了《平均律钢琴曲》(下册)。
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庭所出生的(&多名音乐家中,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名字最响亮。他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巴赫早年丧父,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刻苦学习音乐,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在作曲方面已崭露头角。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在宫廷和一些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身份低下,生活十分贫苦,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价值很高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特点。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写作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