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是一种光学显微镜结构精密的光学仪器,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自从有了显微镜,人们看到了过去看不到的许多微小生物和构成生物的基本单元--细胞。不仅有能放大千余倍的光学显微镜,而且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使我们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普通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中,大部分要通过显微镜来完成,因此,显微镜性能的好坏是做好观察实验的关键。放大倍数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与对应标本大小的比值。它指的是长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积的比值。
例:放大倍数为100×,指的是长度是1μm的标本,放大后像的长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积计算,则放大了10,000倍。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数值孔径也叫镜口率,简写NA或A,是物镜和聚光器的主要参数,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成正比。干燥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05-0.95,油浸物镜(香柏油)的数值孔径为1.25。工作距离是指当所观察的标本最清楚时物镜的前端透镜下面到标本的盖玻片上面的距离。物镜的工作距离与物镜的焦距有关,物镜的焦距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其工作距离越长。1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6.5mm,40倍物镜有效工作距离为0.48mm。物镜的作用是将标本作第一次放大,它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的部件--分辨力的高低。
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成像原理,将人眼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到人眼能分辨的尺寸,其主要是增大近处微小物体对眼睛的张角(视角大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用角放大率M表示它们的放大本领。因同一件物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所以一般规定像离眼睛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处的放大率为仪器的放大率。
显微镜观察物体时通常视角甚小,因此视角之比可用其正切之比代替。目前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0.2微米,正在向0.02微米努力.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放大倍数,目前目镜放大倍数一般为10x,个别可以达到20X;物镜放大倍数一般为40x,油镜100x.再进行数码放大.所以通常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2000倍,获得的图象可以再乘以数码放大倍数.
光学显微镜(英文OpticalMicroscope,简写OM)是利用光学原理,把人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放大成像,以供人们提取微细结构信息的光学仪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倍数乘物镜倍数,如目镜为10倍,物镜为40倍,则放大倍数为40×10倍(放大400倍)。光学显微镜的极限放大是2000倍,可分辨相距1^10(-5)厘米的两点。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由于所用光波的波长而受到限制。小于光波波长的物体因衍射而不能成像。最高级的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的限度约200纳米(2000埃)。为了突破这一限度,可采用电子射线来代替光波。电子微粒以高速运动时,其行为类似光波的传播过程。运动电子的波长随其速度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