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体长17—22 mm,宽9—11.3 mm。初羽化成虫为红棕色,以后逐渐变为红褐色或黑色,体被淡蓝灰色粉状闪光薄层,腹部闪光更显著。唇基前缘中央稍向内弯和上卷,刻点粗大。触角10节,红褐色。前胸背板侧缘中央呈锐角状外突,刻点大而深,前缘密生黄褐色毛。每鞘翅上有4条可辨识的隆起带,刻点粗大,散生于带间,肩瘤明显。前胫节外侧有3钝齿,内侧生1棘刺,后胫节细长,端部1侧生有2端距;跗节5节,末节最长,端部生1对爪,爪中央垂直着生齿。小盾片半圆形,端部稍尖。腹部圆筒形,腹面微有光泽,尾节光泽性强。雄虫臀板后端浑圆,雌虫则尖削。雄性外生殖器阳基侧突的下部不分叉,上部相当于上突部分呈尖角状。
卵初产时乳白色,长椭圆形,长2.61 mm,宽1.62 mm。膨大后,长3.2 mm,宽2.48 mm。孵化前可清楚看到卵壳内1端有1对呈三角形的棕色幼虫上颚。幼虫3龄幼虫平均头宽5.6 mm,头部前顶毛每侧1根,位于冠缝侧,后顶毛每侧各1根。臀节腹面无刺毛列,钩状毛多,约占腹面的2/3。肛门孔为三射裂状。蛹体长18—25 mm,宽8—12 mm,淡黄色或杏黄色。腹部背面具2对发音器,位于腹部背面4、5节,5、6节交界处中央。
1对尾角呈锐角岔开。此虫1年发生1代(东北2年1代),多数以3龄幼虫在深层土中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初为化蛹始期,5月中旬为盛期,终期在5月底,6月初见成虫,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10月为幼虫危害期,10月中旬进入越冬期。成虫活动的适宜气温为25—28℃,相对湿度为80%以上,7、8月间天气闷热或雨后虫量猛增,取食活动更盛。食性杂,食量大,有群集取食习性,食声可闻,故常将某一地段或某一些单株树的树叶吃光。1 ha苗圃内有虫可多达数十万头之多;1头成虫把1片榆叶吃完仅需15—20分钟,一夜能连续吃完4—5片榆叶,一般吃饱后就在原地不动,1小时后,又开始取食,天亮前返回林果树下或农作物田里,潜伏于土中。
成虫体长17-22mm,体宽9-11.5mm,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暗黑鳃金龟与大黑鳃金龟形态近似,在田间识别须注意下列几点:暗黑鳃金龟体无光泽,幼虫前顶刚毛每侧1根;大黑鳃金龟则体有光泽,幼虫前顶刚毛每侧3根。每年1代,绝大部分以幼虫越冬,但也有以成虫越冬的,其比例各地不同。在6月上中旬初见,第一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高峰在8月中旬、第一高峰持续时间长,虫量大,是形成田间幼虫的主要来源,第二高峰的虫量较小。成虫出土的基本规律是一天多一天少。选择无风、温暖的傍晚出土,天明前入土。成虫有假死习性。幼虫活动主要受土壤温湿度制约,在卵和幼虫的低龄阶段,若土壤中水分含量较大则会淹死卵和幼虫。幼虫活动也受温度制约,幼虫常以上下移动寻求适合地温。另外幼虫下移越冬时间还受营养状况响,在大豆田及部分花生田,幼虫发育快,到9月份多数幼虫下移越冬;而粮田中的幼虫发育慢,9月份还能继续危害小麦。
体小到大型,通常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体色多呈棕、褐至黑褐,产于热带地区的种类中,有一些色泽比较艳丽。头部口器为唇基遮盖,背面不可见。触角9~10节,鳃片部3~8节。前胸稍狭于或等于翅基之宽,中胸后侧片于背面不可见。小盾片显著。鞘翅缝肋发达,常有纵肋4条,有多至9条或完全消失者,盖达腹端,但臀板外露。后翅多发达能飞,亦有退化只留翅痕不能飞翔的(皱鳃金龟属)。腹部最后1对气门露出鞘翅之外。足短壮或较纤长,前足胫节外缘有1~3齿,内缘多有距1枚,中足、后足胫节各有端距2枚,跗节末端有同形的爪1对,少数如单爪鳃金龟族则前足爪与中足爪常大小殊异,但其后足只有爪1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