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起源甚早,被称为活化石。最早的鲎化石见于奥陶纪(5.05亿~4.38亿年前),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出现于侏罗纪(2.08亿~1.44亿年前)。现存3属:两属分布于亚洲沿岸,一属分布于北美沿岸。最熟知的种是唯一的美洲种美国鲎(Limulus polyphemus),体长可达60公分(2呎)以上。另外3种:三刺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中国鲎)、巨鲎(T. gigas)和Carcinoscorpinus rotundicauda,分布于亚洲,从日本到印度,此3个种在形态和习性上均似鲎属(Limulus)。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
食性广,以动物为主,经常以底栖和埋木本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鲎类一直作为人类的食物,又是软壳蟹类的天敌。如果是幼体鲎,食物以单胞藻、轮虫、丰年虫幼体、桡足类为主。如果是成体可以食虾和小鱼。最具特点的就是鲎的血是蓝色的。
为暖水性的底栖节肢动物,栖息于20-60米水深的砂质底浅海区,喜潜砂穴居,只露出剑尾。鲎类在港湾的水域中最为丰富,冬季见于中等深度的水中,夏天在潮间带的泥滩上。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出现在古代泥盆纪,4亿年来形态不改,因此被称为“生物活化石”。鲎主要产於中国北部湾和墨西哥湾,分别被称为“中国鲎”和“美洲鲎”。由于受到海洋环境污染的威胁,鲎在日本等国沿海正在消失。但这种动物面临的真正危险却来自不法之徒。
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专业委员会主任舒雨雁说:“血液呈蓝色的鲎在医学研究中有独特作用。用鲎血制成试剂,再滴入注射液,若试剂立即凝固或变色,就说明注射液内含有使人发热、休克甚至死亡的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可广泛用于注射液、放射性药品、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各种液体、食品和奶制品等的内毒素检测和定量。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鲎的这种独特作用,便大肆到北部湾畔高价收购中国鲎。他们将鲎血抽光,最后又把鲎肉送到餐馆,让一些食客大啖其肉。渔民阿海说,以前当地海滩上的鲎数不胜数,但由于大量滥捕滥杀,如今已不容易看见了。“渔民们已经意识到捕杀中国鲎是非法的,在海上捕到中国鲎,都要自觉放生。”据介绍,一只鲎要15年时间才能成年,医学工作者在采鲎血时非常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因为一只鲎被抽掉1/3或2/3的血仍能存活。“对沿海鲎资源进行分段开发利用,完全可以让鲎轮流献血,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