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碰到一个前辈书店人,他说,他的书店也开始卖咖啡了。说得很不情愿,但是让他蛮轻松的。因为简单地加入咖啡的服务,可以让他纯粹的书店的经营变得压力减轻不少。
大陆的独立书店跨界经营,大背景当然是网络书店兴起的压迫,让他们不得不思考生存的法则。加上网络资讯的发达,大家接收到台湾诚品的经营模式(早前,独立书店人对诚品的经营模式是无感的,因为毕竟是不同类的书店,后来去靠近了解),后来北京时尚廊、广州方所,先是让一些后起之秀,比较年轻一些的书店看到可能,纷纷尝试。一些老旧的书店,大体上因为一些观念和包袱,并不见得那么容易转型。相对是被动式的。
但,现在最关键的是问题是,书店本体的经营放在什么位置。目前一些跨界经营的书店,其实是连最起码对书的尊重的都没有的。图书不过是一个提升空间文化价值的摆设。
另一些书店目前的状况是,粗放型。各类经营是割裂的,原本是几个元素来合成一个以书和阅读为主体的空间,现在其实把一个空间割裂成几个小空间,甚至是混杂的。为什么电影、音乐、展览甚至餐饮不能与图书互动,让他们变得是一个很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互不相干?保持书店的主题性。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跨界经营不过是一种生存方式,可以减轻经营上的压力。但是书店的主体核心仍然未变,如果仍旧有意打造真正的书店空间的话。
我结合一个后现代观念。解构,分解,然后重新组合。至于重新组合起来的是否是一个合适的东西,从理论上讲是不没有适合的标准,全看现实的检验了。
前书店,就是卖书,然后增加附属,相关服务。后书店,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把前书店的功能分解后,又增加了一些内容,比如咖啡,各式产品。书成为书店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了。
后书店是想打造一个空间感,多重想象,体验的复合体。值得关注讨论的是 ,书店增加了很多内容后,书成了书店整体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现实中小的独立书店 卖书的收入确实很少,勉强维持房租。人员开支和盈利就得想其他办法。
后书店时代对书本身可能也是一个解构,再塑造过程。甚至在改变阅读的方式,人们不在拿着书自己去看,而是听,看各种关于此书的二手知识。看了对这些书的评论,视频,了解此书的观点就够了,但没有读过这本书。
从字面上理解,前书店,就是纯粹卖纸媒或者纸质书籍的,并以销售书刊为主要业务(书刊销售占比80%以上)的书店;后书店,就是伴随互联网和信息电子化的到来,书店业态的进化和改变,变成一种融合式的复合经营业态,书店也从此跳出书的这个范畴,向文化和生活概念延展。此时纯书籍的销售应该降低到20%以内(率先转型的书店目标应该降至50%内,作为分界岭)。
所谓后书店模式,其实是传统书店为了应对新信息新技术环境的自我升级和进化,传统纸质书作为传统的知识和文化转载工具其实已经慢慢变得不适应,首先是不经济、不环保、不省力、不方便,其次也是最大的问题,现代的富媒体(音视频)无法加载,而这种新媒体是更容易让普通人锁接受的。
因此纸质书需要进化了,同样,传统书店(也就是我们说的前书店)也需要进化了,未来商业的核心,尤其是线下商业,一定是体验式的经济,如果只是列架销售商品,那相对来说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和用户劳动力成本都居高不下的线下商业体是无法竞争成本更低、更快捷方便的线上销售模式的,所以传统书店(也就是我们说的前书店)的进化势在必行,不改必死无疑。
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