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仡佬族对待外来的个人向来是以文明热情隆重而着称。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习俗——三么台。三么台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一台为茶席,叫“接风洗尘”。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二是红、黄、绿糯米、天星米麻饼;三是百花脆皮,这是用各色干糍粑切成各种花瓣后用热砂炒泡,再沾成各种颜色花朵,脆皮见水便化,适宜老人小孩食用;四是红帽子粑,形成锥体,尖端放一小撮红米,肚里包有豆腐颗、肉、枣等心子;五是美人痣泡粑,必须趁热吃才有滋味;六至九分别为核桃、落花生、葵花子、柿花。除此之外,每人还有一碗金黄透亮的都濡大叶茶。
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糕点,天南海北的聊着天,一个多小时过去,主人已备齐第二台,便拆去一幺台。
第二台为酒席,叫“八仙醉酒”。主人将九盘碟下酒菜端上桌后,要举行仪式,点香化纸,恭请祖先和各路神仙,坐入香龛下的八仙桌,其意是神仙与凡人同享快乐。敬神三杯酒后,客主各就各位。第二台酒菜一般为卤菜和凉菜,如香肠、瘦腊肉、卤猪杂、卤鸡脚、干野兔肉、松花皮蛋、盐蛋、浸地牯牛、萝卜丝。
第三台为正席,叫“四方团圆”,意为大家一年难得相聚。当主妇连着端上第三台菜时,边放边说“家中没有好菜,请大家慢吃,一定要吃饱”。第三台菜为大菜,用九个大碗盛菜,一般都用猪肉制成,如猪蹄膀、樱桃肉、回锅肉、夹沙肉、腊肉扣、糯米圆子、酸海椒炒干菌肉片、糖醋鱼、灰豆腐酸菜汤。满满的、热气腾腾的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好菜,加上热热的“金银饭”,谁都会吃上几碗的。酒足饭饱,客主离席,三幺台便结束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道真自治县三桥一带出现招待贵客的特殊礼仪“三幺台”。“幺台”是方言,意为结束,“三幺台”就是请贵客吃饭,一顿饭要吃三台(次)才算完结。第一台为“接风洗尘”。食品为九盘果品糕点。一般为:乳白酥食、天星米麻饼、百花脆皮、红帽子粑、美人痣泡粑、核桃、花生、葵花、干柿饼九种,每人配一碗茶,主客在边饮茶边品小吃的闲暇中畅谈。茶点后的第二台为“八仙醉酒”。食品一般为九盘供下酒的卤菜和凉菜,酒则是自酿的包谷小锅酒,酒菜上桌后,先点香化纸敬祖之后,客主才就位入席。第一杯为敬客酒,第二杯为祝福酒,第三杯为孝敬酒,三杯过后,酒歌助兴,依量畅饮,气氛热烈。第三台正席,名为“四方团圆”,九个大碗内装以肉为主的大菜,直到客人酒足饭饱;主家才让客人离席。仡佬族的 “三幺台”筵席极其丰富的菜肴内容和颇为讲究的用餐礼仪,充分反映了仡佬族饮食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仡佬人的热情与淳朴。
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春节期间,仡佬族同汉族一样,也要祭祖,全家守岁,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各地的仡佬族除夕须打糯米粑祭祖,各地所供粑的大小数量不一,有的用一个大的,有的在大的上再加三个或四个小的,有的是三叠,各有3、5、7个粑粑。以粑供祖的时间不同,有的供到初一,有的供到初二,有的供到十四。“敬雀节”也称“爱鸟节”,石阡县每年五、六月间都要举办。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