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及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
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花鸟画远在秦时代就有了萌芽,陕西凤翔出土的瓦当中既有田地和树木组成的简单风景,又有树木和人物、鸟兽所组成的画面,都很富有生活情趣。在以后的发展中,在很多画面上,包括石刻和壁画等,都把风景作为重要背景,衬托主题。风景,包罗人类生存的一切自然环境,在人们的心目中显得很重要。所以独立成画是必然之势。它一旦成为独立的画科,便蓬勃发展。山水画在中国画中比较突出,早在北周时期,就已渐渐形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所写山水,就有“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唐代,山水画已盛行,并且达到很高的造诣。李思训所画山水,笔力遒劲,格调细密;所画湍濑潺湲、云霞缥缈之景,曾被誉为“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以后的李昭道、项容、毕宏、刘商等,所画风景,都曾被列为上品。李昭道把山水与人物和建筑融为一体,画风宏赡精细。项容所作山水松石,笔法枯硬放逸,自是一家。毕宏所画松石“松如夜叉臂,鹤鹊啄;石则深凹浅凸,有立体和透空的感觉。”刘商所画松石,时人称“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而名噪一时,求画者得其一松一石,弥觉珍贵。五代和北宋时期更大兴山水画之风,画家纷起。如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忠恕、郭熙、燕文贵、范宽、许道宁、米芾等,诸家山水画已达到高峰,竞相争晖,成为中国画的一大画种。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重视写实,画风严谨工整,并且不断创新立异,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荆浩常携笔墨写生于山中,上观巍峰,下瞰深谷。曾自题诗云:“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列水平。”全从写生中得来,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中的花鸟画,远在唐时期已经形成独立的画科。它以花鸟、草木、虫蝶为题材,立意写真,表现自然之美。在人物画中,常有花鸟作为陪衬,并借以渲染画面,和山石树木一样,服务于主题,不可缺少。在唐代墓室壁画中,就描绘了不少的花鸟形象。在生活中,人们植花养鸟已经很普遍,尤其黄门贵族。所以反映在画面是很自然的。但它形成独立的画科较晚,大约在中唐以后才有以花鸟为主题的画面出现。因为是在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上产生的,技巧一经俱备,便精彩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