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行动中必然有自由意志。为了明确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行动和运动的原则有些是在行动者之中,或在推动者之中;有些行动和运动的原则则是在其之外。当一个石头向上运动的时候,其运动的原则是外在于石头的,而当它向下运动的时候,它的运动的原则则是在石头自身之内的。一个行动和运动的原则反反复复出现了几遍,一个石头反反复复出现了三遍,知道的知道这是阿奎那"low"得要死的拉丁文,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用谷歌把中文翻译成拉丁文咧。但是这么“low”的拉丁文能不能承载最复杂的思想?完全足够!我们不需要黑x尔和康x的长难句,不需要西x罗无穷无尽的修辞排比AcI分词cum从句ut从句堆砌起来的艺术品,不需要古希腊语柏x图那些神神秘秘的optativ,在中世纪,大家用简单的经院哲学拉丁文依然能够讨论最精深的哲学,这种拉丁文又和今日的书面汉语本质上又有多少区别呢?所以从历史的进程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汉语不适合做学术用语。当然,由于汉字的繁琐,它确实有可能不适合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但是鉴于其本身受众就足够广大,在中国国内完全足以充当良好而有意义的学术载体语言。古罗马时期,罗马人也是觉得自己的拉丁文不够好,希腊文才是谈哲学该用的语言,贵族都以讲希腊语装逼,膜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一众神人。至于古德语古英语?在古罗马人看来似乎都是蛮语吧,类似于冰与火之歌里多斯拉克语一样,好像还不知怎么写出来呢后来你猜怎么着?拉丁文成了最学术的语言,所有物种没个拉丁文注释都不好意思写进书本。至于语言的表达精度,都是在具体使用中慢慢改进完善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100年前德语统治科学界的时候,也有好多美国人认为这是因为德语严谨,所以他们也尝试学德语,用德语写作。美国物理协会的会长还抱怨美国的德语出版物太少了。不过后来一站二战,这些提议就再也没有人敢说了。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西方科技界,德语从此就没落了。这时候也没人说德语比英语严谨,所以比英语更适合学术了。汉语在学术界的被边缘化,是中国刊物在学术出版界的被边缘化造成的,而后者又是中国科技界力量远远弱于西方科技界造成的,和汉语本身关系不大。另外,我们好多人真的有很高的汉语写作水平吗?想想高中老师是怎么教我们写高考作文的?有多少人真正用中文写过学术性稍稍强一点的文章?又有多少人(比如我)上了大学以后就再也没有用中文写过任何学术上的东西了(甚至和老师发电子邮件都用英文交流,即使英文出现语法错误也打死不用中文)。
除了排比、对偶之外你能举出其他具有修辞特色的句形吗,你知道现代汉语其实是可以倒装的吗?你知道什么情况下把其他类型的连词替换为承接连词不仅不会影响阅读理解,甚至还会增强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吗?你知道正规的汉语从句该怎么写吗?有几种汉语从句?你了解汉语表达抽象概念时的构词逻辑吗?你分得清楚“层次”、“层级”、“层面”、“方面”之间的区别吗?你分得清楚“要素”、“元素”、“因素”、“因子”之间的区别吗?你有高效的方法以迅速区分其他同类型的抽象近义词词义吗?还是说你只能死记硬背?但就算是死记硬背,你知道自己该背什么吗?你读过字典辞海之后真觉得那上面对这些近义词词义的解释是准确的?你能靠哪种实用工具来快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真有这种工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