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避免读者把宝玉这个梦真当梦来看,特借甄贾二宝玉间 的对话强调:『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这与作者在第一回特别强调的意思『凡 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完全同出一旨。脂批对 此甄贾二家的关系,也特别看重,在甲戌本第十六回『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处有侧批道:『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在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有眉批说:『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由此可见,此梦的特别重要寓意,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这样一来,北 京大观园就只不过是南京大观园的梦中镜影、或太虚幻境了。《红楼梦》故事发生 的地点是在南而非在北,而所谓的真实京都,实际上也是在南京而非在北京了。人们喜欢『铁证』,上述关于《红楼梦》南北定位问题,实际上还是通过推理获得 的。还有其它的可能性或说不确定性。既然《红楼梦》作者特别强调在京都的大观园 就在南方的铁证呢?下面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大观园中『白雪红梅』的时空论证 关于大观园的南北方向定位问题,俞平伯注意到了大观园中的梅花。根据梅花,俞
平伯认为它是大观园在南方的证据,而周汝昌则认为不然,两人的论据和论证,梅花
成为争论要点之一。
《红楼梦》描述白雪红梅章节主要集中在第四十九和五十回。 第四十九回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书中通过书中主人公宝玉的眼睛来看妙玉的白雪红梅,满怀赞美之情写道:『(宝玉)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 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 走。』
在《红楼梦》第十四回写到给秦可卿送葬的“六公”的后代(庚辰本、程乙本、甲戌本基本相同):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德,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这“六公”的姓依次为:牛、柳、陈、马、侯、石。有些人把牛、马、侯称为动物姓,实际上,这些姓并非来自动物或图腾。如牛姓出自子姓,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马姓来源于战国时赵国的王子赵奢,他因立了大功,被封为马服君,后代以马为姓;侯氏发源于3000年前由周文王的后裔所传的晋国,他们是直接传自黄帝轩辕氏的姬姓后裔。虽然这些姓并非来自动物或图腾,但是其中的牛姓、马姓与动物的名称相同,侯与猴同音,它们分别与十二属相中的三个相对应。牛、马、侯三姓比较简单,而柳、陈、石三姓比较复杂一些,让我们看看书中的批语是怎么讲的。
根据庚辰本影印本,此回有一段朱笔眉批: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镇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上述朱笔眉批称为“属相说明”。在甲戌本影印本中,这段眉批变成回前说明,文字基本相同,仅一字不同:庚辰本为“守镇”,甲戌本为“守夜”。
由“柳拆卯字”,根据卯兔的对应关系得到柳姓暗含一个属相。由“陈即辰”,根据辰龙的对应关系得到陈姓也暗含一个属相。石姓的情况比较复杂,也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属相说明”明确告诉我们“石即豕,亥字寓焉”,豕就是猪,猪是十二属相之一,亥与猪相对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除了这段朱批告诉我们“石即豕”以外,我们也可以推导出“石即豕”的结果。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谐音法是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方法之一。“豕”读作“史”,“石”和“豕”属于近同音字,即拼音相同,声调不同的字,由“石”可以得到“豕”,从而得到石与猪的对应关系。
从猪与朱同音,很容易得到石即朱,也就是说“石”字暗寓了“朱”字。这样“石兄”就是“朱兄”,从“石记”得到“朱记”,因此《石头记》的含义就是朱记。《石头记》是“作者所记”,所以《石头记》的作者姓朱。上述证明很简单,仅仅使用了谐音法,且有眉批的提示。
最先提出《红楼梦》发生地点问题的人,是俞平伯先生。他在《红楼梦辨.红楼梦底地点问题》中,引他在写给顾颉刚的信说:“从本书中房屋树木等等看来,也或南或北,可南可北,毫无线索,自相矛盾。”【1】显然,俞顾二先生在这里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
俞顾二先生都是在红楼梦研究方面下过大功夫的着明学者,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多半就真是个大问题。因此在本节,我并不打算详细地重复前贤的研究和梳理, 走被他们证明走不通的道路,重点将放在分析判断南北方向这个重大或关键证据及 其可能解决问题的设想上。
俞顾二位先生首先注意到京都与南京不是同一个地方的问题,由于受曹雪芹自传说的影响,他们主观地认为这个京都就是作者的生活所在地北京。在文本中,由于作者 特别强调回避东南西北方位,这个京都是不知道其确切地名的。如果将北京还原成京都,那么俞顾二位先生提出的首要问题就是下面这个情形:
《红楼梦》书中的『京都』,似乎不是在南京,例如在第三回,贾雨村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在第三十三回,『贾母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 南京去!』书中说京都、都中,皆指天子之都;于南京则说石头城、金陵、南京。 叙述时必曰原籍,自称必曰老家。从这些文字表面描述看来,《红楼梦》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在当时的天子之都而非南京。
大观园原型的地点问题,目前主要有四种假说:南京说,北京说,南京北京混合说和文学创作说。南京说认为大观园是袁枚的“随园”,北京说认为,大观园的原 型是北京恭王府花园。南京北京混合说,实际上是个折衷假说,该说认为大观园原 型本来在南京,被《红楼梦》作者用艺术手段拆迁改建到了北京,即南京的故事被 搬到了北京串演。最后一种假说认为,大观园是作者经过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而创 造出来的『太虚幻景』,并无确切地点可言。
『太虚幻景』创作说,合乎一般文学作品的常情。但用于《红楼梦》这部以作 者的自身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杰作,似乎不太适用。根据作者特别申 明过的创作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 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根据这个原则,至少在关键处和重大事件上,应该留下许多真实生活的痕迹。在甲戌本第一回提到“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之处,有一条脂批:『据余说,却大有可考。』可作旁证。以大观园地点问题 来说,作者在文中虽然每有『假语』和『欺人』之谈,但由于此地点是个大关键处,即使从作品扑朔迷离的环境氛围之中,仍然应该有凸现出所隐之『真事』和实际特征的原型轮廓。这对于深知内情的『个中人』(如脂砚斋)来说,应该是不说自明。
由于作者在作品中『不欲着迹于方向』,隐真显假,长期以来,大观园的模型究竟 是在南还是在北,在红学世界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鉴如此,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的得失之处,提出一个『真假镜影』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根据这个设想,列举、阐述和分析文本中关于『真假对应』、『白雪红梅』等相关资料,最后证得了 大观园的确切地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大观园特征的梳理和确定,发现和 论证了大观园的真正原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