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是指海水有规律地作周期性涨落的一种现象,白天涨潮叫潮,晚上涨潮叫汐,合起来叫潮汐。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这一自然现象,并形象地称之为大海的呼吸。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除了根据潮汐涨落的规律趋利避害、发展生产、满足生活需要之外,还利用文字将所观察到的潮汐现象记录下来。这些记载散见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当我们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既可以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古人对潮汐的认识。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最大,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初二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不同流体的黏度差别很大。在压强为101.325千帕、温度为20 C的条件下,空气、水和甘汕的动力黏度和运动黏度为:空气/量=17. 9X10'-6Pa . s,v = 14. 8X 10--6量2/s水量=1.01X10--3Pa . s,v=1.01X10--6量2/s甘油y=1.499Pa . s,v=1. 19X10--3量2/s水是一种液体,无论在流动或平静时,水分子都做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运动中就有摩擦,其黏性是这种内摩擦的相应表达。由于黏度的作用,使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这是水疗法产生机械按摩挤压作用的力学基础。某些情况下我们耑要较低黏度的水,降低水的黏度的方法可采用;将水过滤。采用阳极和阴极以及电压在50〜100伏之间的电流电解水。用远红外线辐射法。
海水的黏滞性:海水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其运动状态一般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层流水流速度缓慢,流线平滑;湍流是海水微团和小水块作不规则的紊乱运动。层流和湍流是海水具有黏滞性的表现。由于水流的速度不同,在水层之间便发生动量转移,形成相对均匀的水团,于是便产生了海水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海水对人体产生摩擦挤压作用的力学基础。海水摩擦力的大小除决定于水流速度外,还与海水的黏滞性明显相关。一般来说,海水的黏滞性大时,海水的摩擦力也大。但是,海水的黏滞性是受温度和盐度影响的。海水的黏滞性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随盐度的增大略有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