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提出一个简单的说法:一个标准,尽量需要做到客观和稳定。
不然,则不称之为标准,而是意见。这个很容易理解,文学话题下经常被用烂了的一句话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以也应当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感受是瞬时性的,来得快,很直接;理解则持续更久,建立在暨有的思维模式之上。但是,经常发生的状况是,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我觉得《2001太空漫游》是装逼,他觉得太牛了,你却觉得根本无感不知道该听谁的。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低层次的——意见。意见常常不具有客观性,建立在个体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水平、审美水平之上,但这样的意见,经常是不能作为一个标准的。
标准的建立,是需要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正确的方法论,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的。而我们大部分人,可以有提出意见的自由,而没有资格参与标准的确立。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元民主的社会中,意见有分歧的人之间相互尊重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意见要得到所有人的赞成不大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应得到尊重。但这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意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大问题》by罗伯特•所罗门
这一点一定要思考清楚,不然则会很容易陷入某种中二式的「意难平」——凭什么他们说的就是对的?凭什么我觉得的是错的?我觉得这无非是装逼?你说对就对?我就觉得不对我还站出来说你能把我怎么着?
是啊,不能把你怎么着。但是这其实就沦为反智了啊。大家想想,人家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专门取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你就读了几本街边摊文学,看了网上的几个科普,追过几个热帖,就强行要自己也有一样的发言权。
现如今,处处都在宣扬平等,但对于平等的滥用,却是很多问题的根源。在知识的范畴,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发言权永远不可能赋予某些人;而在另一个层面上,知识却也是最平等的,你付出多少时间成本,花费多少精力,学到了多少东西,就拥有多大的权重。所以,毫不客气地打脸说,好些人啊,就是没资格谈这个问题,就是没资格叨叨,发表错误的看法就是该被喷。别看表面上气宇轩昂,拽得二五八万的,真的面对面坐着聊点学术问题啊,读过书么?认识字么?如果不平,等你读了足够多的书,拥有足够的学养,我们再说咯。
关于《离骚》是不是真的好,艺术手法上,酒姐的答案说得完备而逻辑整饬,大家可以去看看。我想从其他角度简单谈几句。
第一,《离骚》是在说什么。芳草美人是象征,这一套理论通行已久,但近年来多遭质疑,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而言,先秦宗教的影响,尤其是楚地巫风炽烈,屈原是否有其人,是否为巫,《离骚》《九歌》《招魂》等是否是以巫师身份与天神进行沟通,各色芳草是否是神职人员的常见装束,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无论《离骚》的内容主旨如何,其艺术手法精湛,想象雄奇,气魄雄大的特质都决定了它的水准是中国所有诗歌中的超一流的作品。后世诗作,一则无《离骚》这般宏大的篇幅,二则元气不复淋漓,与屈原这般指名道姓、指麾诸神这样的气魄相比,就显得格局小了很多;
第三,从影响上讲,《诗》、《骚》为中国几千年诗歌传统的上源,后世有无数伟大的文人从《离骚》中汲取过营养,是以《离骚》本身已经不再是一部孤立的作品,而成为一整个体系的源头,这样的影响力和地位,并不是现而今我们可以去动摇的。
第四,看不懂就去看,想不明白就多想,互联网这么发达,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论文并非什么难事。
我以为《离骚》既然是一篇抒情诗,而它的具体内容又属于自叙传的性质,则作品本身有关客观事件的叙述,个人遭遇的因由,情感上所表现的忧愤之深广,创作上所表现的气魄之雄伟,这一切,都透露了它自身产生的时期:既不可能是少时的作品,也不会是晚年的创制,最适合的那只有是四十左右的中年时期。篇中关于年龄的叙述,处处都证实了这点。
我们试把篇首“恐美人之迟暮”,篇中“老冉冉其将至兮”,篇末“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等句综合起来,互相印证,就不难得出一个整体的理解:假如是三十以下的少年人,无论怎样多愁善感,也不会说出这样老声老气的话;但要把它作为五十以上的人的语气也不妥贴,因为那就谈不上“时亦其犹未央”了。
屈原四十左右正是楚怀王的末期,当时楚国屡次兵败地削,怀王主张不定,楚国政府内部亲秦派和抗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剧烈。寻绎《离骚》文义和上述的时代背景,是完全吻合的。






